
《詩·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後以“履薄臨深”比喻身處險境,必須十分謹慎。《舊唐書·文苑傳上·張蘊古》:“撫茲庶事,如履薄臨深,戰戰慄慄,用 周文 小心。” 明 方孝孺 《友筠軒賦》:“君子居之兮實獲我心,正俟命兮履薄臨深。”參見參見“履冰”、“履薄”。
“履薄臨深”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古代典籍,形容處境極其危險,需要格外謹慎小心,比喻在險境中行事如履薄冰、面臨深淵,稍有不慎就可能招緻災禍。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字面意思與分解:該成語由“履”“薄”“臨”“深”四字組成。“履”指行走、踐踏;“薄”意為薄冰,象征脆弱易碎;“臨”表示面臨、靠近;“深”指深淵,代表深不可測的危險。合起來,字面描述行走在薄冰之上,面臨萬丈深淵的情景,強調環境的兇險性。參考:《漢語大詞典》。
引申義與用法:在引申義上,“履薄臨深”比喻人在複雜或高危情境中必須保持高度警覺,避免魯莽行動。常用于告誡或自省語境,如形容政治決策、商業風險或個人行為中的謹慎态度。例如,在句子“他處理此事時如履薄臨深,不敢有絲毫大意”中,突出強調小心行事的必要性。參考:《現代漢語詞典》。
出處與典故:該成語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小旻》,原文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描繪了古人在危難中的恐懼與謹慎。後世将其凝練為“履薄臨深”,成為經典成語,體現中華文化中強調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智慧。參考:《成語大辭典》。
權威解釋與意義: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将“履薄臨深”定義為“形容處境危險,行事需極度小心”,強調其在語言中的警示作用。該成語不僅用于書面語,還常見于日常口語,提醒人們面對不确定性時應以謙卑和警覺應對,避免因疏忽導緻失敗。參考:《中華成語大詞典》。
“履薄臨深”是一個漢語成語,現從以下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和用法:
一、來源與結構
出處
源自《詩經·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原句通過“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兩種意象,表達對危險的警惕。後世将兩個比喻合并為成語“履薄臨深”。
字面解釋
二、深層含義與用法
核心意義
比喻身處危險或複雜的境地時,必須保持高度謹慎的态度。強調對潛在風險的敏銳感知和謹言慎行的處世哲學。
發音與語法
近義詞與語境
三、文化延伸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常見于勸誡性語境。例如唐代張蘊古在《大寶箴》中引用:“撫茲庶事,如履薄臨深,戰戰栗栗”,強調統治者需以謹慎之心治理國家。
四、造句示例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詩經》原文及曆代注釋文獻。
邊燧並湊補輯柴棘插狀成道雌黃當位點苔斷死惡燋斧車福衢壽車撫字幹濟高手歌曲官婿骨發擭穽牋毫賈竪家主翁接見借徵金錢松鸠栖攫金劇情刻銘懇讓阆伉律令格式面面厮觑靡莫南川念央兒跑肚屏風疊辟頭魄光怯劣情文情鐘起死回骸凄惘砂坑石閣飾詭説的着思願松燈碎剁陶泥天老爺同合銅齊蛻解吞舟之魚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