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棟橈 ”。
“棟撓”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棟撓”字面指房屋的主梁(棟)彎曲或搖晃,形容建築結構不穩固、瀕臨倒塌的狀态。該詞由“棟”(房屋正梁)和“撓”(彎曲、傾斜)組成,強調核心支撐部分的脆弱性。
“棟撓”也寫作“棟桡”(“桡”通“撓”),兩者含義相同,屬異體詞關系。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物理結構還是抽象危機。
棟撓指的是建築物主體部分的構件被動搖、晃動或者失去穩定的狀态。這種狀态通常是由于建築物的結構不牢固或受到外力影響引起的。
棟撓的拆分部首是木和手,分别位于左右兩邊。它的總筆畫數為11筆。
棟撓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具有悠久的曆史。棟意為建築物的主梁,撓意為晃動。棟撓在古代用來形容建築物不穩定的狀态,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漢語中的詞彙。
棟撓的繁體寫法為棟撓。
古代漢字寫法中,棟撓的拆分部首與現代略有區别,棟的木部在上方偏右一點,撓的手部在右側稍微傾斜。
1. 建築物出現棟撓現象,請盡快采取修複措施。
2. 地震後,很多建築物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棟撓。
棟撓可以結合其他詞彙形成以下組詞:
1. 棟梁(主要支撐部分)
2. 棟材(用于建築的木料)
3. 棟腳(建築物的基礎部分)
棟撓的近義詞是搖晃、搖搖欲墜、不穩定。
棟撓的反義詞是穩固、牢固、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