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此質詢;對質。《新唐書·百官志一》:“諸司相質,其制有三:一曰關,二曰刺,三曰移。”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蓮香》:“妾今始得與阿姨面相質。”
“相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彼此質詢或對質”,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古代制度
《新唐書·百官志一》提到:“諸司相質,其制有三:一曰關,二曰刺,三曰移。” 說明唐代官方機構間有三種相互質詢的文書形式。
文學實例
蒲松齡《聊齋志異·蓮香》中:“妾今始得與阿姨面相質。” 描述角色當面質證的場景,體現人際對質。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書制度或文學用例,可參考《新唐書》《聊齋志異》等原著。
相質(xiāng zhì)是一個中文詞語,可以指代一個人或物體的品質、素質、屬性或特性。
相質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目”(mù,意為眼睛),右邊是“貝”(bèi,意為貝殼)。它共包含11個筆畫。
相質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古時候,貝殼被人們認為是珍貴的財富,同時眼睛被視為人體的窗戶,可以深入觀察事物。因此,相質一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或物體的特質。
《相質》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相質」。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說文解字》中對相質的解釋是:“質,貝也,人目眥中見之。”這種寫法更加直觀地表達了貝殼在人的眼睛裡能夠看到。
1. 他的相質決定了他所能取得的成就。
2. 這個産品的相質很好,用戶評價非常高。
相貌、質量、質疑、質地、質量、質變
特性、品質、素質、屬性、特點
缺陷、劣質、低級、無素質、糟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