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鞑虜的意思、鞑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鞑虜的解釋

舊時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 清 末特指 清 朝統治者。《警世通言·範鳅兒雙鏡重圓》:“其時 東京 一路百姓,懼怕韃虜,都跟隨車駕南渡。” 吳玉章 《從甲午戰争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同盟會的成立》:“以 ********* 先生所提出的‘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鞑虜”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鞑虜”(拼音:dá lǔ)是曆史上漢人對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主要指蒙古族、滿族等遊牧民族。該詞由“鞑”(鞑靼的簡稱)和“虜”(對敵人的貶稱)組成,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二、曆史背景與演變

  1. 早期含義
    最初指代鞑靼人(蒙古草原的遊牧民族總稱),後擴展為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例如,南宋時期稱金國女真人為“鞑虜”。

  2. 明清時期的政治化

    • 明代:朱元璋在《北伐檄文》中提出“驅除胡虜,恢複中華”,成為反抗元朝統治的口號。
    • 清末:同盟會借用此口號,将“驅除鞑虜”作為革命綱領之一,特指推翻清朝統治。但孫中山後來批判民族複仇論,改提“民族主義”和“五族共和”。

三、語境與使用特點

四、相關延伸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民報》《警世通言》等原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鞑虜

《鞑虜》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鞑」是多音字,讀音為「da」,偏旁部首為「革」,總計15個筆畫;「虜」讀音為「lu」,偏旁部首為「虍」,總計9個筆畫。

來源

「鞑虜」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樓玄傳》中;它原本用來指代東胡烏桓人,後來逐漸演變為指代外族、侵略者。曆史上,中國曾遭受過多次來自北方的鞑虜侵襲。

繁體

《鞑虜》一詞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相同,即「鞑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鞑」一字的牛角部分放在上方,其餘部分保持不變;「虜」一字的日字部分為左邊,虍字部分放在右下角,整體形狀稍有不同于現代字體。

例句

1. 中國古代曾多次遭受鞑虜的侵略。

2. 曆史上,漢族人民奮起抗擊鞑虜,保衛祖國。

組詞

鞑虜興亡,鞑虜遺民,鞑虜侵略,鞑虜入侵。

近義詞

外族、異族、侵略者。

反義詞

同族、本土、保衛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