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誨的意思、笃誨的詳細解釋
笃誨的解釋
謂笃行訓教。 漢 班固 《典引》:“而禮官儒林屯用篤誨之士,不傳祖宗之髣髴。” 南朝 宋 傅亮 《奉迎大駕道路賦詩》:“敷衽銘篤誨,引帶佩嘉謀。”
詞語分解
- 笃的解釋 笃 (篤) ǔ 忠實,一心一意:笃學。笃信。笃志。笃情。笃厚。 厚實,結實:“彼其之子,碩大且笃”。 病沉重:病笃。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 誨的解釋 誨 (誨) ì 教導,明示:教誨。誨人不倦。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笃誨”是一個較為典雅且帶有文言色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懇切、誠摯的教誨。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釋:
一、 本義解析
- 笃 (dǔ): 本義指馬行走緩慢,引申為忠實、專一、深厚、真誠。《說文解字》釋為“馬行頓遲”,後多用于形容态度、情感的深厚與真誠。例如“笃信”(深信不疑)、“笃志”(志向專一)、“笃厚”(忠厚)。
- 誨 (huì): 本義指教導、誘導。《說文解字》釋為“曉教也”,即通過言語使人明白道理。例如“教誨”、“誨人不倦”。
- 笃誨: 二字結合,構成偏正結構,“笃”修飾“誨”,強調教導者态度之懇切、用心之專誠、情感之深厚。其核心在于教導時所傾注的真誠與用心。
二、 引申義與用法
- 懇切不倦的教導: 指教育者以極大的耐心和熱忱進行教導,不厭其煩。體現了教導者的責任感和對受教者的關愛。
- 真誠有益的規勸: 指出于真心實意,為對方着想而進行的勸誡或引導,旨在幫助對方明辨是非、改正錯誤。
- 語體色彩: “笃誨”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屬于書面語,帶有莊重、文雅的色彩,常見于對師長教導的尊稱、對古典教育精神的描述或較為正式的書面表達中。
三、 出處與權威參考
- 《漢語大詞典》 對“笃誨”的解釋為:“真誠的教誨。” 這一定義簡潔明了地抓住了該詞的核心。
-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86-1993. (或參考權威線上版本如 漢典 等,需确認具體條目收錄情況)。
- 古典文獻印證: 雖然“笃誨”作為一個固定詞直接出現在核心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中的頻率不高,但其精神内核與儒家強調的“誨人不倦”(《論語·述而》)、“教之以義方”(《左傳·隱公三年》)等教育理念一脈相承。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闡釋“誨人不倦”時強調教導者的誠意與恒心,可視為對“笃誨”精神的注解。
- 來源參考: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83. (或參考權威整理本如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等網站)。
“笃誨”意指真誠懇切、用心專一的教導或規勸。它強調教導者發自内心的熱忱、負責的态度以及對受教者的深厚情誼,是一個蘊含傳統教育美德與人文關懷的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笃誨”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笃誨”指真誠而深入地施行訓導與教誨,強調教育者以嚴謹、專注的态度傳授知識與品德。該詞由“笃”(意為真誠、堅定)和“誨”(意為教導)組合而成,體現教育者對學生的深切關懷與責任感。
2.文獻出處
- 漢代班固《典引》中記載:“禮官儒林屯用笃誨之士”,指任用恪守訓教之人。
- 南朝傅亮詩雲:“敷衽銘笃誨,引帶佩嘉謀”,表達銘記教誨、踐行良策之意。
3.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形容教育者或長輩以誠摯态度進行教導,如“老師對學生的笃誨影響深遠”。其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即通過言傳身教實現教育目标。
4.相關擴展
- 近義詞:諄諄教導、誨人不倦。
- 反義詞:敷衍塞責、誤人子弟。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典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典引》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哀癯白瑤罷朽八瀛秉椒長功朝聘宸曜賜幾爨下焦促織打算盤封建餘孽鳳樓手俯納寒山寺後會有期會郎昏噩僥榮嘉澤假座結草接離舊矩口淺冷寂連曡樓林黾蜮魄淵蒲藍清整勤進權力趨班熱輻射柔種乳贙上腔沈審申證折證濕疫手奏私冒送湯宿恩忝眷填委通鼻子童心未泯頑具煟興文玩詳詳細細小春協用淅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