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stume 或 official ceremonial dress] 古代表示官吏等級的、型制顔色不同的公服
官服。品級不同,服色、樣式亦殊,故稱。《新唐書·鄭慶馀傳》:“每朝會,朱紫滿廷,而少衣緑者;品服大濫,人不以為貴。” 清 趙翼 《瓯北詩話·白香山詩》:“ 香山 詩不惟記俸,兼記品服。”
“品服”是古代中國官吏根據品級所穿的官服,其顔色、形制、質地等因等級不同而有所區分,主要用于彰顯官員的尊卑地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品服指古代官員的正式官服,亦稱“品色服”。其核心特征是通過服飾差異體現官員等級,最早可追溯至隋代,并在唐代進一步完善。
起源與演變
品服制度形成于隋代,唐代通過《新唐書》等文獻記載可知,官員分為九品,不同品級對應不同服飾。例如:
等級區分依據
品服差異體現在三個方面:
唐代文獻《新唐書·鄭餘慶傳》提到“品服大濫,人不以為貴”,反映了當時品服制度因濫用而失去權威性。
在當代語境中,“品服”偶爾被用作成語,形容服裝品質高雅、注重細節(如、7所述),但此用法屬于引申,并非原始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品服制度或顔色演變,可參考曆史典籍或權威百科(如來源)。
《品服》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以作為名詞使用,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作為名詞時,通常指的是審視穿着,品味服裝的能力和品質。作為動詞時,意味着審視他人的穿着,并對其進行評價。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常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對服裝的品味和态度。
《品服》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品”和“服”。其中,部首“品”是由“口”組成,意味着與嘴巴相關的事物;部首“服”則是由“月”組成,意味着與衣服相關的事物。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0。
《品服》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書·藝文志》中。在這部古代文獻中,提到了“品服”,意為評價衣着。如今,這個詞彙仍然廣泛使用,并且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品服》為例,古時候的寫法為“品”,其中的“”代表了特定的漢字,已經在現代漢字中不存在了。
1. 他的品服上乘,總是穿着得體,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隻有具備一定的品服水平,才能在高級場合得體地着裝。
品服觀察、品服标準、品味服裝、品味審美
穿着打扮、服飾品味、着裝風格
衣着邋遢、穿戴不搭配、品嘗衣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