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品服的意思、品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品服的解釋

[costume 或 official ceremonial dress] 古代表示官吏等級的、型制顔色不同的公服

詳細解釋

官服。品級不同,服色、樣式亦殊,故稱。《新唐書·鄭慶馀傳》:“每朝會,朱紫滿廷,而少衣緑者;品服大濫,人不以為貴。” 清 趙翼 《瓯北詩話·白香山詩》:“ 香山 詩不惟記俸,兼記品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品服"是中國古代官吏按品級高低穿着的标準服飾制度,其核心特征是通過顔色、紋飾、配飾等元素區分官員等級。該制度萌芽于周代冕服體系,至隋唐時期形成完整規範,明清兩代趨于繁複。

從典章制度角度,《新唐書·車服志》明确記載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淺绯,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形成"品色服"制度。明代《輿服志》進一步規定:一品仙鶴補子,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黃鹂,九品鹌鹑,形成獨特的補服體系。

文化内涵層面,品服制度承載着"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禮治思想,《禮記·深衣》注疏強調"衣冠之制,所以辨尊卑、明貴賤"。其紋飾體系融合陰陽五行學說,如唐代紫袍象征北極星崇拜,宋代方心曲領取意"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網絡擴展解釋

“品服”是古代中國官吏根據品級所穿的官服,其顔色、形制、質地等因等級不同而有所區分,主要用于彰顯官員的尊卑地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品服指古代官員的正式官服,亦稱“品色服”。其核心特征是通過服飾差異體現官員等級,最早可追溯至隋代,并在唐代進一步完善。

二、曆史與等級制度

  1. 起源與演變
    品服制度形成于隋代,唐代通過《新唐書》等文獻記載可知,官員分為九品,不同品級對應不同服飾。例如:

    • 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
    • 五品以上穿绯色(紅色)
    • 六品以下穿綠色或青色。
  2. 等級區分依據
    品服差異體現在三個方面:

    • 顔色:如紫、绯、綠等;
    • 形制:包括冠冕、腰帶、配飾等;
    • 質地:高級官員多用絲綢,低級官員則用麻布。

三、文獻記載

唐代文獻《新唐書·鄭餘慶傳》提到“品服大濫,人不以為貴”,反映了當時品服制度因濫用而失去權威性。

四、現代引申義

在當代語境中,“品服”偶爾被用作成語,形容服裝品質高雅、注重細節(如、7所述),但此用法屬于引申,并非原始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品服制度或顔色演變,可參考曆史典籍或權威百科(如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執事焙治繃弓子薄具嘈囐騁步逞願崇樹祠堂大量當家大舌頭堆花訛缺構綴鼓樓寒暖旱歉含怨鴻模懷擔換鵝書皇女回隤渾冥雞黃骥駿寖強枯麥鬎鬁頭例拘裡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鹿盧格硵砂冥召木像平鋪直序祈籤砌石绮纨之歲鵲填橋确喻人君甚為失所霜蕪擡亭跳號通道脫贈王風文字改革無所需求獮場香匳象緯小男婦女斜楞謝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