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滞塞;不通暢。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總論》:“餘謂文製,本須諷讀,不可蹇礙,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利,斯為足矣。”
“蹇礙”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ǎn ài,主要用于形容事物進展滞塞、不通暢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蹇”和“礙”組成:“蹇”原指跛足或行走困難,引申為遲鈍、不順利;“礙”表示阻礙、妨礙。組合後指事物因受阻而難以推進,常見于描述文辭、行動或流程中的阻滞現象。
出處與例句
最早見于南朝梁·鐘嵘的《詩品·總論》:“餘謂文製,本須諷讀,不可蹇礙,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利,斯為足矣。” 此處強調文章誦讀時應流暢,避免滞澀。
字詞分解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中,描述工作、學習或生活中的困境。例如:“項目因資金問題進展蹇礙”。
近義詞:滞澀、阻礙
反義詞:順暢、通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詩品》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中的釋義。
蹇礙(jiǎn ài)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困難、阻礙。它的拆分部首為走(辶)和目(⺀),總共有16筆。
蹇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在古代,人們用石雕刻、甲骨或金屬銘文等方式記錄文字,在過程中創造了不少繁體字。蹇礙的繁體字為「蕑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蹇礙的古代寫法是倒過來的「目走」。
1. 在學習新知識時,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蹇礙。
2. 花了很長時間,他才克服了困難,擺脫了蹇礙。
組詞:蹇礙無數、蹇礙阻滞、蹇礙重重。
近義詞:困擾、阻撓、阻隔。
反義詞:順暢、無礙、解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