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合于節奏、節拍。《楚辭·九歌·東君》:“翾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應律兮合節,靈之來兮蔽日。”《隋書·音樂志上》:“大合樂者,是使六律與五聲克諧,八音與萬舞合節耳。”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而當其情與境合,自然合節,亦未始非樂府也。”
(2).合拍。比喻思想行為相一緻。《墨子·節葬》:“上稽之 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之道,而政逆之;下稽之 桀 、 紂 、 幽 、 厲 之事,猶合節也。”
“合節”是一個漢語詞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合于節奏、節拍
指音樂或舞蹈的動作、韻律與節奏協調一緻。例如:
比喻思想行為一緻
引申為觀點、行動相契合。例如: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合節”可指事物的關鍵部分或決定性時刻,例如計劃的核心環節或事件的重要節點。但這一用法在古典文獻中未明确出現,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語境選擇釋義,古典文獻中多采用第一類解釋,現代用法需根據上下文判斷。
合節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有兩個意思。
合節的第一個意思是指物體的接合、連接處,可以用來形容物體連接緊密的狀态。例如:“這本書的書脊上有一個合節,很結實。”這裡的合節指的是書脊連接的部分。
合節的第二個意思是指中國農曆傳統節氣“小寒”和“大寒”的統稱,表示寒冷冬季的開始,也是農業農民工作中的重要節點。例如:“合節過後,天氣漸漸寒冷了。”
合節的拆分部首是“口”和“攵”,部首“口”表示與口有關的意思,部首“攵”表示與手有關的意思。
合節的筆畫順序為:橫、豎、撇、捺、點。
合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合節在古代的寫法是“闔”,而現代字形則為“合”。繁體字“闔”在合節的使用上與現代字形無明顯區别,隻是書寫方式稍有差異。
在古代,合節的寫法為“闔”。這個字由部首“門”和部首“曷”組成,表示“合上”的意思。
1.他巧妙地将兩根繩子的合節系在一起,使得結構更穩固。
2.合節過後,我們開啟了冬季的采摘工作。
合節可以作為一個詞的後綴,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接節”、“松節”、“束節”等。
合節的近義詞有“接縫”、“連接點”;反義詞可以是“斷裂”、“脫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