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好勇的意思、好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好勇的解釋

好逞勇武。《左傳·文公十二年》:“有寵而弱,不在軍事,好勇而狂。” 南朝 宋 傅亮 《演慎論》:“ 文王 小心,《大雅》詠其多福; 仲田 好勇,馮河貽其苦箴。” 唐 孟浩然 《送告八從軍》詩:“好勇方過我,多才便起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好勇”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hǎo yǒng,其核心含義是“好逞勇武”,即喜歡表現勇猛或争鬥的性格。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該詞: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偏好展示武力或争鬥行為,常帶有沖動、争強好勝的意味。例如“好勇鬥狠”即形容人争強好勝、易挑起沖突()。

  2. 詞性特點

    • “好”為形容詞,修飾“勇”,強調對勇武行為的偏好。
    • 該詞多用于描述性格特質,含一定貶義,如《左傳》中批評“好勇而狂”的将領()。

二、文獻出處與用法

  1. 古代典籍

    • 《左傳·文公十二年》:“有寵而弱,不在軍事,好勇而狂。”
      意為:受寵但能力不足,不專注軍事,卻喜好逞勇而狂妄()。
    • 南朝傅亮《演慎論》:“仲田好勇,馮河貽其苦箴。”
      以子路(仲田)為例,說明好勇可能招緻災禍。
  2. 詩詞引用
    唐代孟浩然《送告八從軍》中“好勇方過我”,通過對比凸顯友人勇武過人的特質()。


三、現代應用與例句

  1. 典型用法

    • 形容性格:如“他生性好勇鬥狠,常與人争執”()。
    • 曆史評價:如《三國志》提及公孫瓒“好勇善戰,身先士卒”()。
  2. 近義詞

    • 争強好勝、血氣方剛、魯莽沖動。

四、文化内涵

“好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被視為需克制的性格。儒家強調“勇”需與“義”結合,如孔子言“勇而無禮則亂”,提醒好勇需以智慧和禮節為約束()。


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左傳》《演慎論》等原文,或通過權威詞典進一步查閱( )。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好勇》的意思

《好勇》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勇敢果敢,敢于奮戰,不畏艱難困苦。

拆分部首和筆畫

《好勇》的部首是女字底邊,總共有10筆。

來源

《好勇》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複卦》中,後來慢慢成為一個獨立的成語。

繁體

《好勇》的繁體字是「好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好字的上部是好字的完整形态,下部則是決字,意味決斷;而勇字由力字和甬字組成,表示有力量和勇氣。

例句

1. 他在戰場上表現得非常好勇,毫不退縮。

2. 面對困難和挑戰,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展現好勇的精神。

組詞

1. 好勝:指喜歡争勝,樂于超越他人。

2. 好鬥:形容好戰,喜歡與他人争鬥。

3. 好戰:指喜歡戰鬥,好鬥。

近義詞

1. 勇敢:形容有膽識,不怕艱難險阻的性格。

2. 剛毅:指性格堅定,意志堅決。

反義詞

懦弱:指膽小怕事,缺乏勇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