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慈禧太後的意思、慈禧太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慈禧太後的解釋

慈禧太後(1835-1908) : 又稱“西太後”、“那拉太後”。清末同治、光緒兩朝實際的統治者。鹹豐帝妃,同治帝母。滿族。葉赫那拉氏。為人陰險毒辣,善于玩弄權術。1861年鹹豐帝死,同治帝繼位,她發動祺祥政變,實行“垂簾聽政”,掌握清廷實權。同治帝死後,立載b141(即光緒帝)為帝,仍由她聽政。1898年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她把持朝政四十餘年,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戊戌維新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在中法戰争、中日甲午戰争和八國聯軍侵華戰争中,先後籤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後病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慈禧太後(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是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人物,漢語詞典類工具書多将其定義為“清朝鹹豐帝妃嫔,同治帝生母,清末實際統治者”。該詞條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構成與語義 “慈禧”為徽號,源自《漢語大詞典》中“慈”指仁愛、“禧”表福瑞的釋義,體現封建禮制下對女性統治者的尊崇。其全稱“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包含23字,反映清廷谥法制度中“以字述功”的傳統,這一命名規則在《中國曆史大辭典》中有詳細記載。

二、曆史地位釋義 作為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執政者,其政治身份在《辭海》第七版中被描述為“通過垂簾聽政掌握朝政47年”,該定義得到《清史稿·後妃列傳》原始文獻佐證。現代史學界如茅海建在《戊戌變法史事考》中指出,她“以太後身份構建了獨特的權力體系”,此觀點被《北京大學曆史學系晚清政治研究》收錄為學術共識。

三、政治影響延伸義 該詞條在《中華文史知識庫》中衍生出特定語境含義,常與“保守勢力”“皇權集中”等曆史評價關聯。如“辛酉政變”“甲午戰敗”“戊戌政變”等重大事件均構成其執政時期的注腳,相關史實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有權威論述。

四、文化符號意義 在現代漢語使用中,“慈禧”已成為特定曆史階段的象征符號,《新華成語大詞典》收錄“垂簾聽政”條目時,将其作為典型用例。故宮博物院官網文物檔案顯示,儲秀宮陳設與“慈禧畫作”等實物佐證了其文化影響力。

網絡擴展解釋

慈禧太後(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是晚清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統治者,掌握政權近半個世紀。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身份與地位

  1. 出身背景
    滿族鑲黃旗人,鹹豐帝妃嫔,1852年入宮初封蘭貴人(一說懿貴人),後因生育同治帝逐步晉封為懿嫔、懿妃、懿貴妃。

  2. 政治角色
    1861年鹹豐帝駕崩後,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祺祥政變”,确立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制度,成為清朝最高決策者。其徽號“慈禧”取自“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

二、統治特征

  1. 權力手段
    以獨斷專行著稱,通過培植親信集團(如榮祿、李鴻章)鞏固權力,曾鎮壓太平天國、戊戌變法,主導義和團事件後的議和。

  2. 争議行為
    挪用海軍經費重修頤和園;籤訂《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被後世批評為“帝國主義代理人”。

三、曆史評價

四、身世謎團

民間傳說她出身山西漢人貧農家庭,幼年被賣至滿族家庭,但正史記載為葉赫那拉氏貴族。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權威曆史文獻或、2、3、6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案幾傲愎長驅直進常筭徹簡澄波愁腸百結觸齧春忙漎然酢菜大書特書笛工兜取獨行其是貳秩額手慶翻局飛章分惠浮譌副二扶正黜邪高蹇告喻汩沒韓獹逐塊瀚漠徽繣活鱍鱍掝掝簡緣捷懾雞籠近輔久稽句弓羸喘劣别麻犯賣方市場弄清破陣子乾條青林客杞宋無征肉香爐磉磴贍育神潢屍事詩題特生腿腕子望湖樓枉禁誤觸五刑笑恥小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