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營壘。《新唐書·裴寂傳》:“ 寂 無它才,惟飛檄郡縣,促入屯壘相保贅,焚積聚,人益惴駭思亂。” 宋 宋祁 《真定述事》詩:“莫嫌屯壘是邊州,試聽山河説上遊。”
關于“屯壘”的詳細解釋如下:
“屯壘”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tún lěi,原指軍隊在戰争中建立的防禦性營壘,後引申為“充分準備、有備無患”的比喻義。
軍事本義
最初指古代戰争中用于駐軍防守的堡壘或工事,如《新唐書》記載:“促入屯壘相保贅”,說明其作為軍事據點的功能。
擴展含義
逐漸從具象的防禦建築,演變為表達“充分準備”的抽象概念,強調在面對挑戰時提前籌劃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軍事術語,可查閱《新唐書》或宋代詩詞文獻。
屯壘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軍隊或民衆在邊境地區或重要關口集結,築起防禦工事。這個詞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地方建立起的防禦設施。
屯壘的拆分部首是屯(部首:屍)和壘(部首:土)。屯的筆畫數為5,分别是一橫,一橫,一撇,一捺,一點;壘的筆畫數為土,也就是3畫。
屯壘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事。在古代,将軍通常在關鍵地點建立堡壘或固守堡壘來保護領土。漢字“屯壘”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屯壘。
在古代漢字中,屯的寫法和現在的稍有不同。古代的屯字由兩個單獨的部分組成,上半部分是屯字的本義部分由點旁和軍旁組成,表示士兵宿營的意思;而下半部分則是土字,表示土地。而壘的古代寫法形似現代的寫法。
1. 在戰争期間,将軍下令屯壘在邊境地區,以确保領土安全。
2. 政府決定在山區建立屯壘,以保護當地居民免受自然災害的侵害。
屯壘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許多詞語,如:
屯壘的近義詞是築壘,兩個詞都表示建立防禦工事。
屯壘的反義詞是解散,表示人員或軍事力量由集結狀态進入非集結狀态,解除集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