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蠟觜 ”。鳥名。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一:“ 金陵 市有人豢蠟嘴鳥六:其四自能開箱啣面具,登小臺演劇,其一能識字……其一能鬥天九牌,可與三人合局作勝負。物性之靈,真不解,未識用何術教之。”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二:“蠟觜算命:有畜蠟嘴鳥銜紙牌算命者……俗多畜其雛教作戲舞。” 孫錦标 《通俗常言疏證·動物》:“《山堂肆考》:蠟嘴生於 象山 ,似雀而大,嘴如黃蠟。”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三·桑鳸》。
“蠟嘴”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能說會道、善于表達的人,常用來稱贊辯論或演講等場合中表現優異者。
使用場景:多用于形容辯論賽、演講比賽等需要語言技巧的場合,帶有褒義色彩。例如:“他在談判中展現了蠟嘴般的口才。”
兩種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日常交流中多用于比喻口才,而生物學或曆史文獻中則指鳥類。該詞亦寫作“蠟觜”,屬異體字現象。
蠟嘴一詞起源于中國方言,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說話不正經或善于誇張和誇大事實。這個詞語常用于形容某人善于說大話、誇口或誇張其詞。
蠟嘴的拆分部首為虍(疒)和口,其中虍(疒)是一個字部,表示外面的部分;口是表示嘴巴的部分。筆畫總共有10畫,其中虍(疒)部為3畫,口部為7畫。
《蠟嘴》一詞的來源比較模糊,較早在明代文言小說中出現。據推測,蠟嘴此詞可能來自于人們喜歡為誇大說法的人取一個形象生動的稱呼。另外,在繁體字中,蠟嘴為蠟嘴。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蠟嘴的字形與現代稍稍不同。古文中的蠟嘴字形為“蠟嘴”,虍(疒)部分在上,口部在下。
他總是吹噓自己的成就,簡直就是個蠟嘴。
蠟嘴的組詞有:說蠟嘴、誇大蠟嘴。
誇張、善于吹牛。
謙虛、實事求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