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身;滿身。 徐遲 《鳳翔》十三:“和所有參加這個大會的人一樣,他混身燃燒。” ********* 《把一切獻給黨·在礦井裡》:“蒸汽水泵噴出黏膩膩的熱霧,籠罩了泵浦房,蒸得人混身淌汗。” 草明 《乘風破浪》第四章:“然而叫 劉進春 最心愛的,卻是他混身上下都充滿了的那股專心和熱忱的勁兒。”
“混身”是漢語詞彙,現多寫作“渾身”,指整個身體、全身,強調覆蓋或涉及整個軀體。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及用法角度詳細說明:
字面含義
“混”通“渾”,意為“整個、全部”;“身”指身體。合稱表示“整個身體”,如:
混身濕透(全身濕透)、混身是膽(形容膽量極大)。
引申義
通假關系
“混”為“渾”的通假字,先秦文獻中已有“渾”表“全、滿”之義(如《莊子·應帝王》:“渾沌”)。明清小說普遍使用“混身”,如《紅樓夢》第三十四回:“混身火熱,盤腿而坐。”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現代規範用法
當代漢語以“渾身”為規範詞形(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但“混身”仍見于方言或文學仿古表達。
文學典籍
《水浒傳》第四十三回:“李逵混身血污,提兩把闆斧,從樹林裡跳出來。”
來源:中華書局《水浒傳》校注本
成語典故
“混身是膽”:典出《三國志·趙雲傳》,形容趙雲膽識過人,後泛指無所畏懼。
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渾身(亦作“混身”):全身。例:~發抖|~是勁。
來源:商務印書館
語言學考據
《近代漢語通假字研究》(語文出版社)指出:“混”與“渾”在元明清白話文獻中常互通,表“完整、整個”義。
“混身”為“渾身”的異形詞,核心義為“全身”,承載古漢語通假現象,現代規範寫作“渾身”。其語義強調身體的整體性,常見于描述生理狀态(如疼痛、顫抖)或能力施展(如解數、勇氣)。
“混身”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ùn shēn,主要含義為全身、滿身。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查詩文等來源。
彩色影片嗔面戲刺戟脆好大堅倒買倒賣斷電恩愛夫妻放出發燭鳳琶觏面關東糖故知浩特河尾漿酒藿肉講壇繼塵傑思急斂暴征記名符敬若神明謹樸津鋪禁物就句對鸠率口腹掠剩鬼緑瓷盲心門當戶對敏銳難聞膨體紗辟谷婆留牆粉撬杠啓椗七件事奇特權閉日林國賞罸分審聲問十善道蒐索肅括太極圖天诔忝幸體骸僮娃脫險土英危言覈論烏蠻弦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