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nefit from association with sb.or sth.]∶原指分沾他人的利益或榮耀
(2) [excuse me]∶現用作向人詢問或請人給予方便的套語
借光讓我下車
(1).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接受發光物體射來的光芒。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筆·月影辨》引 明 撖大經 《月影辨》:“蓋先儒謂月借光於日,信矣。”
(2).比喻憑借别人的名聲、地位或榮譽而得到好處。 明 阮大铖 《燕子箋·辨奸》:“賢契高才,自當首選,老夫借光不淺。” 清 鄭燮 《十六通家書小引》:“ 闆橋 詩文,最不喜求人作叙。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為可恥;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譏帶訕,遭其荼毒而無可如何,總不如不叙為得也。”《儒林外史》第三三回:“久聞世兄才品過人,所以朝廷仿古徵辟大典,我學生要借光,萬勿推辭。”
(3).今常用作請人給予方便或向人詢問時的套語。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臨末是一個粗手粗腳的大漢……連聲說道‘借光,借光,讓一讓,讓一讓’,從人叢中擠進皇宮去了。” 老舍 《趙子曰》第七:“借光!這是六十號嗎?”
“借光”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è guāng,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指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接受其他發光體的光芒。例如,月亮反射太陽光被稱為“借光”。
比喻意義
比喻憑借他人的名聲、地位或榮譽獲得好處,即“沾光”。例如:“賢契高才,自當首選,老夫借光不淺。”(《燕子箋·辨奸》)。
禮貌用語
在請求他人讓路或詢問時使用,類似“勞駕”“借過”。例如魯迅《理水》中寫道:“借光,借光,讓一讓,讓一讓。”。東北方言中常用此意,類似英語的“excuse me”。
客套表達
用于分享他人資源或便利時,如:“能來這裡參觀,是借了他哥的光。”。
源自《戰國策·秦策》記載的故事:江邊姑娘們夜晚聚衆紡線,一位家境貧寒的姑娘因買不起燈油,主動打掃房間并請求“借光”參與,最終被接納。這一典故成為“借光”一詞的由來。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方言用例,可參考《戰國策·秦策》及東北民俗研究資料。
借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借助他人之光來增加自己的光彩或取得他人的聲譽。拆分部首和筆畫為“人”和“光”。其中“人”的部首是“人”,筆畫是2畫;“光”的部首是“兒”,筆畫是6畫。
借光一詞來源于《莊子·逍遙遊篇》中的一句話:“人心必借光焉。”意思是人的心靈需要借助外在的光明來滋養。後來逐漸引申為指借助他人之光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地位。
在繁體字中,借光的寫法為「借光」,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借光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一些常見的借光的例句有:
1. 他在這次項目中借光了,赢得了很多贊譽。
2. 作為學生,我們應該要虛心借光,積極學習他人的優點。
與借光相關的組詞有:
1. 攀龍附鳳:比喻借助高官顯貴來提高自己的地位。
2. 利用:指借助某種力量或條件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借光的近義詞是借勢,反義詞是腰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