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uggish] 懈怠;懶惰;松軟疲困
亦作“ 懈堕 ”。亦作“ 懈墯 ”。1.懈怠;懶惰。《大戴禮記·盛德》:“古者以法為銜,以官為轡,以刑為筴,以人為手,故禦天下數百年而不懈墯。”《呂氏春秋·求人》:“﹝ 禹 ﹞北至 人正 之國, 夏海 之窮, 衡山 之上, 犬戎 之國, 誇父 之野, 禺彊 之所, 積水 、 積石 之山,不有懈堕。”《淮南子·修務訓》:“侯王懈惰,後世無名。”《後漢書·趙熹傳》:“ 熹 内典宿衛,外幹宰職,正身立朝,未嘗懈惰。”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三:“ 智高 聞之,由是懈惰不為備。”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凡讀書、交友、登臨,皆須全副精神應之,若當精神勞瘁之時,少一懈堕,反成窒礙,不可不慎。”
(2).松軟疲困。《素問·示從容論》:“四支懈墯,此脾精之不行也。”《靈樞經·寒熱病》:“身有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堕墜,四支懈惰不收,名曰體隋。”
“懈惰”是一個漢語合成詞,由“懈”和“惰”兩個同義字組合而成,整體表示松懈、懶惰的狀态。以下從詞義分解與綜合釋義兩個角度說明:
1. 字義分解
2. 綜合釋義 “懈惰”形容人失去幹勁、懶散無為的狀态,既包含行動上的拖延(如工作拖延),也包含精神上的消極(如缺乏目标感)。例如:
“長期懈惰會消磨意志力,形成惡性循環。”
近義詞辨析:
使用建議:該詞多用于批評性語境,如“克服懈惰心态”“懈惰之風不可長”。當代網絡語境中,常被縮略為“擺爛”“躺平”等流行語,但“懈惰”更偏向傳統書面表達。
詞義:
懈惰(xiè duò),指對工作或學習缺乏努力和毅力,愛好懶散,不肯用功。形容人态度不積極、精神不振。
拆分部首和筆畫:
懈(心+解),共9畫;惰(忄+奴),共11畫。
來源:
懈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逍遙遊》中的一個故事。故事中,有一個人名叫蒙恬,他天天慵懶不勞動,隻知道享受,過着十分懶散的生活。後來,他被人請教戰争的事情,卻連一個軍隊的編組方法都不懂。于是,蒙恬非常懊悔,并下定決心要努力做事。出于對蒙恬的勵志,懶散不努力的人也被戲稱為“懈惰”。
繁體:
懈惰的繁體字為“懈惰”。将簡體字轉換成繁體字時,沒有産生任何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懈惰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例句:
1. 他從小就懶散慣了,變得懈惰不願努力奮鬥。
2. 這個團隊一直處于懈惰的狀态,遲遲不能完成工作任務。
組詞:
懶惰、怠惰。
近義詞:
懶散、懶惰、怠惰。
反義詞:
勤勉、用功、刻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