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unned;stupefied] 一時癡呆不知所措的樣子,由或仿佛受猛擊或受震驚造成的
委屈的臉色和木然的沉默
(1).形容呆呆的無表情的神态。 靳以 《群鴉》:“叫做 陳先生 的人,知道到了該有表示的時候,木然地點着頭。” 冰心 《冬兒姑娘·我們太太的客廳》:“我們的太太在種種集會遊宴之中,和人們興高采烈的談論争執着,先生隻在旁木然的靜聽,往往倦到入睡。” 楊朔 《征塵》:“他們木然地靜默着,如同堆在牆根的皮箱和網籃(他們的行李)一樣的靜默。”
(2).形容動作遲鈍、不靈活。 魯迅 《書信集·緻許廣平》:“蓋我久不慣于圍巾手套等,萬分臃腫,舉動木然。”
(3).形容聲音不清脆。 沉從文 《新與舊》:“這戰兵把鬼頭刀藏在手拐子後……走近罪犯身後,稍稍估量,手拐子向犯人後頸窩一擦,發出個木然的鈍聲,那漢子頭便落地了。”
“木然”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左傳》及現代文學作品中的具體用法。
《木然》是一個漢語詞語,可以拆分成木(mù)和然(rán)兩個部分。木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表示與樹木有關的含義;然是漢字的一個音符,表示動詞形容詞的後綴。
《木然》一詞可以追溯到《漢書·藝文志》中的《字林》一書。書中解釋了木然的意思是樹木茂盛的樣子,也用來形容人的面貌呆滞,不動不言。
在繁體中文中,木然的寫法并無太大變化,仍然是「木然」。古代漢字的寫法則有所不同,常見的寫法有「木嘫」、「朩然」、「朩嘫」等。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木然一笑,不知道她在說什麼。
2. 整個房間顯得木然而寂靜,沒有一絲生氣。
1. 木讷(mù nè):形容人不善言辭,拘謹木讷。
2. 木納(mù nà):形容人遲鈍愚昧,反應遲緩。
3. 木料(mù liào):指用來做家具、建築、船等的木材。
1. 呆滞(dāi zhì):指人的表情或反應遲鈍、無生氣。
2. 笨拙(bèn zhuō):形容人做事不靈活、不熟練,反應遲鈍。
1. 活潑(huó pō):形容人充滿活力,反應敏捷、熱情。
2. 機智(jī zhì):指人反應敏捷,聰明機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