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忠之最下者。《荀子·臣道》:“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國6*賊者。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調君而輔之,次忠也;以是諫非而怒之,下忠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下忠漢語 快速查詢。
“下忠”是古代儒家思想中對忠誠層次的一種分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下忠”指臣子對君主忠誠的最低等級,即通過直接谏言指出君主的錯誤,但方式不當導緻君主憤怒。《荀子·臣道》将其與“大忠”“次忠”并列,認為其效果有限。
源自《荀子·臣道》:
“以是諫非而怒之,下忠也。”
意為:用正确的道理谏止君主的錯誤,卻因方式激烈引發君主不滿,屬于下等的忠。
荀子将忠誠分為四類:
如今“下忠”一詞較少使用,但可借指雖出于善意卻因方法不當導緻負面效果的行為。需注意,部分網絡解釋(如“貶低忠臣”)可能存在偏差,需結合典籍原意理解。
下忠是一個漢字詞組,由“下”和“忠”兩個漢字組成。
“下”字的部首是一,總筆畫為五;“忠”字的部首是心,總筆畫為七。
“下忠”的來源較為簡單,由兩個獨立的漢字組合而成。它的意義是指一個人或事物以忠誠為作為行為準則或追求标準。
“下忠”在繁體中的寫法仍然是“下忠”,沒有其他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往往比較複雜,但是對于“下忠”這個詞組而言,則沒有明顯的變化,依然是相同的寫法。
1. 他是一個下忠之人,對公司充滿忠誠和奉獻。
2. 這家企業的标志性特點就是下忠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下忠義、下忠心、下忠誠、下忠勇
忠誠、忠心、忠實、忠貞
背叛、不忠、不義、不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