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撈摝 ”。1.水中探物。《雲笈七籤》卷一一八:“有光從水面出……衆人瞻之,以為有寳器之物,撈摝求訪,又無所見。” 宋 梅堯臣 《宣州雜詩》之十:“小鱗隨水至,三月滿江邊。少婦自撈摝,遠人無棄捐。”
(2).泛指營求,尋取。 唐 呂岩 《七言》詩之四:“幸蒙上士甘撈摝,處世輸君一箇閒。” 元 耶律楚材 《題平陽劉子甯玄珠堂》詩:“誰識這些關捩子,再三撈漉始應知。” 清 錢謙益 《陸孟凫墓志銘》:“因在多生,果非一刦。斯則資人天以證明,仗佛力為撈漉者與?”
撈漉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動詞,由“撈”與“漉”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從水中探取或過濾物體,後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挽救、援救。以下從釋義、用法及文化内涵分述:
本義
“撈”指從液體中取物(《說文解字·手部》:“撈,取也”);“漉”指過濾或使水幹涸(《說文解字·水部》:“漉,浚也”)。二字結合後,原指通過工具從水中打撈、篩選物品,如捕撈魚蝦或過濾雜質。
例證:唐代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中“爛死于泥沙,吾甯樂之;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暗含“不待撈漉”之志,喻指不甘被世俗拯救而喪失氣節。
引申義
唐宋後漸衍生出挽救、救助之意,強調對陷入困境者的援手。
例證: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載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撈漉衆生離苦海。”此處以“撈漉”喻佛家普度衆生。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為:“①水中探取;②援救,挽救。”并引清代黃宗羲《陳乾初墓志銘》例:“學問之事,析之者愈精而逃之者愈巧……雖以晦翁撈漉,無有出頭。”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标注其具“打撈”與“拯救”雙重含義,強調其在佛教文獻中的救贖用法。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撈漉”的引申義承載了傳統思想中對生命價值的關懷。如佛典以“撈漉”喻慈悲濟世(《法華經》稱菩薩“撈漉三界”),儒家則用以表達士人對社會的責任,如王陽明《傳習錄》言:“學者須是此心常存,撈漉于紛擾之中。”
該詞今多見于學術文本或文學創作,口語中已被“打撈”“挽救”等替代。研究古文獻或哲學思想時需注意其雙重語境:
參考文獻
“撈漉”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āo lù,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水中探物
本義指用工具(如網、篩等)從水中撈取物體或過濾雜質。例如:
泛指營求、尋取
引申為通過努力或手段獲取事物,常用于抽象語境。例如: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其核心圍繞“從混雜中提取所需”展開,兼具具象與抽象的雙重含義。
矮子貝多羅駁糅不理睬殘編蟲人匆猝叢雲淡不淡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抵距非同尋常風魚宮鬓工種關戒歸誼國患蠱心喪志寒殿鶴處雞群喉痧穢亂活落火硝堿蓬叫吖吖鹪巢蚊睫噍駡孑弦芥羽技術咎悔孔雀石夔子困境老狗臉蛋兒了望哨留班流匙賣賦麥麰内記名虐政睨視你死我活女色情華清淚全般渠黃三門峽天字一號望舒餡草象口閑接選舉蝦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