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巴氐的意思、巴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巴氐的解釋

氐 人的一支。 東漢 末,自 巴西 (治今 四川 阆中縣 )、 宕渠 (治今 四川 渠縣 東北)郡北徙于 漢中 楊車闆 ,號為 楊車巴 。 魏武帝 時,首領 李虎 率族衆500餘戶附 魏 ,受封将軍,并将族衆盡遷 略陽 北(今 甘肅 秦安縣 東南),遂號為 巴氐 。 西晉 元康 (公元291-299年)年間, 關西 連年饑馑,族人又大量流入 四川 。首領 李特 乘機擁兵割據,于 西晉 太安 二年(公元303年)建立 成漢 政權,為十六國之一。後漸與當地漢族融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巴氐”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曆史民族概念(主要含義)

  1. 起源與遷徙
    巴氐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活躍于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由巴人與氐族融合形成。其祖先為四川宕渠的闆盾蠻,後經多次遷徙:

    • 東漢末遷至漢中楊車坂(稱"楊車巴")
    • 曹操時期首領李虎率衆歸附,遷至甘肅略陽北,始稱"巴氐"
    • 西晉元康年間因饑荒重返四川,建立成漢政權(十六國之一)
  2. 政權與影響
    首領李特于303年建立成漢政權,成為五胡十六國時期南方重要割據勢力。雖未被列入傳統"五胡",但常與匈奴、鮮卑等合稱"六夷"。

  3. 族群特點

    • 地理分布:四川、甘肅、陝西交界處
    • 軍事優勢:善用山地地形作戰,被稱為"東方斯巴達人"
    • 文化融合:保留闆盾蠻血統,與氐族文化交融

二、成語含義(次要解釋)

部分詞典記載"巴氐"作為成語,指代争相攀比的現象,此用法源于古代巴、氐兩族勇猛善戰的競争傳統。但此解釋主要見于現代辭書,曆史文獻中未見相關用例,需注意語境區分。

三、相關争議

建議需要學術考證時參考《知網閱讀》、《道客巴巴》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巴氐

巴氐是一個漢字詞,拆分為“巴”和“氐”兩個部分。

“巴”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山川的形狀。它是由上下兩個“山”字組成,上面加上兩個“鬥”字形成,象征着山巒交錯的景象。

“氐”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它的舊字形由戈(gē)和心(xīn)組成,表示用戈來抵禦攻擊。在演變過程中,加上一個“氣”(qì)部分,表明戈的示意被消弭,念頭移至戈所保護的心髒,表示争戰、征戰,引申為部族的名稱。

巴氐的意思是指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巴氐是先秦時期在巴山地區形成的一個部族集群,後來逐漸遷徙至四川盆地,并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和文化體系。

巴氐在繁體字中寫作「巴」和「氐」,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巴氐的漢字寫法可能稍有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較早時的巴氐寫法為「巳」和「廷」,之後演變為現在的寫法。這些變化反映了社會和文化的變革。

以下是一些巴氐的例句:

關于巴氐的組詞,可以有巴氐族、巴氐文化等。

近義詞包括巴蜀、巴蔑等。

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