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對治的意思、對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對治的解釋

(1).相匹敵。《漢書·韓安國傳》“公等足與治乎” 唐 顔師古 注:“治謂當敵也,今人猶雲對治。”

(2).原為佛教語。謂斷煩惱。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六章:“邪僻之對治在乎守意。意者,心之動而未形者也。意正則神明。神明則無不照、無不能而成佛矣。”

(3).引申為對付。 宋 範成大 《夏日田園雜興》詩之十二:“蜩螗千萬沸斜陽,蛙黽無邊聒夜長。不把癡聾相對治,夢魂争得到藜牀?”

(4).指對應,對照。 明 袁宗道 《論隱者異趣》:“古人雲:若取自己自心為究竟,必有他物他人為對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對治”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差異,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相互協作解決問題
    由“對”(相互)和“治”(治理)組成,指通過合作與制約來治理事物或解決問題。例如團隊協作、社會治理中強調多方配合才能達成目标。

二、佛教語境

  1. 斷除煩惱
    原為佛教術語,指通過修行方法消除煩惱。如湯用彤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提到“邪僻之對治在乎守意”,即通過守持正念來對治邪念。

三、引申含義

  1. 應對與對應
    • 對付:如宋代範成大詩句“不把癡聾相對治”,指用特定方法應對問題。
    • 對照:指事物間的對應關系,如文獻中的對照解釋。

四、曆史來源

最早見于《漢書·韓安國傳》唐顔師古注:“治謂當敵也,今人猶雲對治”,表示匹敵或抗衡。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佛教經典及曆史文獻的解讀。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或《漢書》相關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對治

對治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對”和“治”兩個字組成。在《康熙字典》中,它被歸類為動詞詞性,意為對症治療或對病症進行針對性的醫療。它還可以表示通過對抗、抑制或制約來解決問題。

拆分部首和筆畫

對治的首個字“對”是由“⺅”和“八”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3。

對治的第二個字“治”是由“⺅”和“氏”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8。

來源

對治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在醫學上,對治指的是對病症進行針對性治療,通過針對病症的病因、病機等要素來實施治療措施,以達到治愈或減輕病情的目的。

在更廣義的含義上,對治可以表示通過對抗、抑制或制約來解決問題。這種用法較為常見,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的治理和調解。

繁體

對治的繁體字為「對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對治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來說,“對”字的古代寫法為「對」,而“治”字的古代寫法為「斿」。

例句

1. 醫生根據病人的症狀對症對治,幫助她盡快康複。

2. 政府采取對治措施,加強監管,以解決經濟問題。

組詞

對立、對等、對手、對抗、對策。

近義詞

對症、針對、應對、克制。

反義詞

對錯、無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