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蜡觜 ”。鸟名。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 金陵 市有人豢蜡嘴鸟六:其四自能开箱啣面具,登小臺演剧,其一能识字……其一能斗天九牌,可与三人合局作胜负。物性之灵,真不解,未识用何术教之。”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二:“蜡觜算命:有畜蜡嘴鸟衔纸牌算命者……俗多畜其雏教作戏舞。”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动物》:“《山堂肆考》:蜡嘴生於 象山 ,似雀而大,嘴如黄蜡。”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三·桑鳸》。
“蜡嘴”一词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能说会道、善于表达的人,常用来称赞辩论或演讲等场合中表现优异者。
使用场景:多用于形容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需要语言技巧的场合,带有褒义色彩。例如:“他在谈判中展现了蜡嘴般的口才。”
两种含义需结合语境区分:日常交流中多用于比喻口才,而生物学或历史文献中则指鸟类。该词亦写作“蜡觜”,属异体字现象。
蜡嘴一词起源于中国方言,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不正经或善于夸张和夸大事实。这个词语常用于形容某人善于说大话、夸口或夸张其词。
蜡嘴的拆分部首为虍(疒)和口,其中虍(疒)是一个字部,表示外面的部分;口是表示嘴巴的部分。笔画总共有10画,其中虍(疒)部为3画,口部为7画。
《蜡嘴》一词的来源比较模糊,较早在明代文言小说中出现。据推测,蜡嘴此词可能来自于人们喜欢为夸大说法的人取一个形象生动的称呼。另外,在繁体字中,蜡嘴为蠟嘴。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中,蜡嘴的字形与现代稍稍不同。古文中的蜡嘴字形为“蠟嘴”,虍(疒)部分在上,口部在下。
他总是吹嘘自己的成就,简直就是个蜡嘴。
蜡嘴的组词有:说蜡嘴、夸大蜡嘴。
夸张、善于吹牛。
谦虚、实事求是。
鼇戴阿英拜坛扳错头邦节辩析逼趁诐遁搏击赤组充悦出辞村务酒范釜粪车夫子兵感哽怪慴冠胄后蹑回含火曹积德桀悍解军精果畿尉开扩可怜许匡汲琅嬛阑截老西儿良计柳信鸾枳叹沦夷渺冥七出漆姑圈点瑞霭枘凿赏契生患沈着痛快石矶世要庶产四相他出陶迳屯钝忳厚违事污尊乡科仙使显擢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