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卧于草薦之上。謂謝罪待刑。《漢書·元後傳》:“車騎将軍 音 藉槀請罪, 商 、 立 、 根 皆負斧質謝。” 顔師古 注:“自坐槀上,言就刑戮也。”《南史·王準之傳》:“及聞 臺城 不守,乃舉哀素服,藉槀不食。”
藉槀(jiè gǎo)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用稻草、禾稈等植物莖葉編織而成的墊席。《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以禾稈為席”,多用于形容簡陋的坐卧用具或特定禮儀場合的鋪墊物。
從構詞法分析,“藉”本義為鋪墊、襯墊,《說文解字》釋作“祭藉也”,特指祭祀時承放祭品的墊席;“槀”通“稿”,即禾稈。《辭源》指出該詞在《漢書·賈誼傳》等典籍中,常與“示懲”相關聯,如“藉槀請罪”指罪人卧于草席上以示自懲,後引申為謝罪的代稱。
在禮制應用層面,藉槀具有雙重象征:其一代表生活簡樸,常見于隱士或貧寒之士的居所描述;其二作為禮儀符號,《周禮注疏》記載藉槀可用于祭祀、喪葬等儀式,通過粗粝的材質傳遞莊重肅穆的情感。這一物象在曆代文學作品中亦被賦予堅貞、自省等文化隱喻。
“藉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字面解釋
二、具體含義
謝罪待刑的儀式行為
指古代請罪時的一種自罰儀式:主動坐在草墊上,表示甘願接受刑罰。例如《漢書·元後傳》記載,車騎将軍音“藉槀請罪”,顔師古注“自坐槀上,言就刑戮也”()。
極端哀痛或自責的表現
如《南史·王準之傳》中,王準之在聽聞臺城失守後“藉槀不食”,即通過坐卧草墊、絕食表達哀悼與自責()。
三、用法特點
四、延伸關聯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與例證。
鼇阙保護國霸業俵分冰肌玉骨纏錯撐塞垂簾純美次乘怠忽膽智地腹惡劄飛鋒非位隔離各自功薄蟬翼光緒痼疾還精橫頭橫腦荷橐持籌後行煥陽昌火車交杯酒驕脆敬信就聘枯墳野冢潰竄羸薾吝道淩雜慮囚偏偏倒倒仆遬千裡骨千推萬阻清冊侵齧鼽鼻三千珠履觞爵蛇矛省臣市集食為民天殊特屬心填積田陌穨法腿腳诿卸蝸室烏曹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