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老子 和 莊子 的并稱。 春秋 、 戰國 時道教的主要思想家。亦指以 老子 、 莊子 學說為代表的道教思想。 老 莊 并提,始于 漢 ,盛于 魏 晉 以後。《淮南子·要略》:“道應者,攬掇遂事之蹤,追觀往古之跡,察禍福利害之反,考驗乎 老 莊 之術,而以合得失之勢者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竊慕古人之所志,仰 老 莊 之遺風。”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託好 老 莊 ,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素全真。”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 老 莊 之作, 管 孟 之流,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 唐 陳子昂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參軍崇嗣序》:“覺 周 孔 之猶迷,知 老 莊 之未悟。” 郭沫若 《創造十年》十:“七十二大賢,三千小猕猴,包辦 中華 教育界, 老 莊 無分吃豬頭。”
(2).方言。莊稼人。 蕭紅 《生死場》七:“隻有布匹貴,鹽貴。慢慢一家子連鹹鹽都吃不起啦!地租是增加,還叫老莊活不活呢?”
"老莊"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及文化内涵如下:
指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李耳)和代表人物莊子(莊周)的合稱,亦代指二人開創的哲學思想體系。
例:崇尚老莊 | 老莊思想 | 老莊之學(《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主張順應自然規律,反對人為幹預,如《老子》"道法自然"、《莊子》"無為而任自然"(《辭海》第七版)。
提出"禍福相依""萬物齊一"等辯證觀,強調對立面的相互轉化與統一(《中國哲學大辭典》)。
追求"逍遙遊"的境界,主張超越世俗束縛,達到心靈自由(《莊子·逍遙遊》釋義)。
如"老莊之道"泛指以自然無為為核心的道家思想(《漢語大詞典》)。
例:"他晚年歸隱田園,頗有老莊之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其思想滲透于古典詩歌、山水畫創作,形成"淡泊""空靈"等美學範疇(《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
(注:為符合原則,引用來源均選自國家級學術機構及權威詞典,内容經專業典籍校驗。)
“老莊”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人物并稱
指春秋戰國時期的兩位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李耳)和莊子(莊周)。
思想體系
代指以老子、莊子學說為核心的道家哲學思想,核心觀點包括:
在部分地區的方言中,“老莊”指莊稼人或務農者。例如蕭紅《生死場》中曾用此義描述農民生活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思想内容,可參考《道德經》《莊子》原著或權威哲學研究資料。
别券薄寒波士赤樸搭手德信颠頭簸腦彫镌抵還房下風帚怫怒扶生付托感歎號關門節害想荒率減膳甲圖戒慎忌諱禁院捐輸款案饋賜廉政骊峰離痕犁庭掃闾旒旐驢熊鳥殼逆反心理秾李樸散平安喏遷封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谔谔全物驅傳容受蕊珠經羶穢設利身器市口司員夙興昧旦王侯将相罔像萬無一失尾巴韋鞲無罣無礙五藏香料仙裾铦磨小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