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五臧 ”。即五髒。指心、肝、脾、肺、腎。中醫謂“五髒”有藏精氣而不瀉的功能,故名。《素問·五髒别論》:“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管子·水地》:“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鹹主肺,辛主腎,苦主肝,甘主心。”《漢書·王吉傳》“吸新吐故以練臧” 唐 顔師古 注:“臧,五臧也。” 宋 蘇轼 《石菖蒲贊》:“開心補五藏,通九竅,明耳目。”
(2).佛教的五類經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凡聖鹹會,賢智畢萃,復集《素呾纜藏》《毘奈耶藏》《阿毘達磨藏》《雜集藏》《禁咒藏》别為五藏。”按,佛教“五藏”尚有其他分類法,而前三類為經、律、論三藏則同。參閱《分别功德論》等。
“五藏”是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五藏”即“五髒”,指人體内五個核心髒器:心、肝、脾、肺、腎。中醫認為它們是生命活動的中心,不僅負責生理功能,還與精神意識活動相關聯。
藏精氣而不瀉
五藏的主要功能是貯藏精氣(如氣血、津液等),而非直接傳導或排洩物質,這與“六腑”的傳化功能形成對比。
與精神活動關聯
每個髒器對應特定的精神屬性:
五藏屬于“藏象”學說的核心内容,中醫認為它們并非單純解剖學器官,而是隱藏在脈絡中的機能系統,通過經絡與全身聯繫,維持生命活動。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中醫藏象理論或具體髒器功能,可參考《靈樞·九針論》等古籍或權威醫學資料。
五藏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用來指代人體内部的五個重要器官,分别是心、肝、脾、肺和腎。
五藏的拆分部首是“一”,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人”和“口”。五藏總共有11個筆畫。
五藏作為一個中文詞彙,源自古代的中醫學理論,是中醫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繁體中文中,五藏的寫法為「五臟」。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五藏的古代寫法為「五蔵」,其中的“蔵”與現代中文的“藏”相同。
1. 這種藥物對五藏有着顯著的保健作用。
2. 中醫講究調理五藏,以保持身體的健康。
五髒六腑、五髒俱全、藏風聚氣
内髒、髒腑
五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