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軍将官吏開營或排衙時,隨從唱喏,祈望平安,謂之“平安喏”。常見于 元 曲。 元 無名氏 《神奴兒》第四折:“[ 張千 排衙上雲]喏!在衙人馬平安!招書案!” 元 尚仲賢 《單鞭奪槊》第四折:“帥鼓銅鑼一兩敲,轅門裡外列兵刀,将軍報罷平安喏,緊捲旗旛再不搖。”
“平安喏”是一個古代用語,主要用于描述特定場合的儀式性行為,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平安喏”指古時軍将、官吏在開營或排衙(官員升堂議事)時,隨從人員高聲唱喏(一種應答禮儀),以祈求平安的儀式。這一行為常見于元代戲曲中。
部分資料提到“平安喏”可能演變為祝福語,用于節日或重要場合表達平安祈願(如“祝新婚平安喏”)。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高權威來源(如漢典、查字典)均以古代儀式為核心解釋,而現代祝福含義僅見于個别中等權威網頁,建議以傳統釋義為主。
若需進一步考證元代戲曲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元曲選》等古籍文獻。
《平安喏》是一個常用的中國話術,廣泛用于祝福他人平安、健康。它的意思是祝願對方平安無事,沒有災害和困難。
《平安喏》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平”字的部首是“幹”,“安”字的部首是“宀”。由于漢字複雜多樣,筆畫數也不盡相同,其中“平”字有5畫,“安”字有6畫,“喏”字有11畫。
《平安喏》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在繁體字形式中,“平”字和“安”字的寫法保持不變,但“喏”字在繁體中寫作“諾”,其中的“言”字旁表示語言的意思和發音。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略有不同。漢字《平安喏》中的“平”字古寫形式為“幹”,總計6畫,比現代簡化的5畫要多一畫;“喏”字的古寫形式為“蘿”,總計13畫,比現代簡化的11畫要多兩畫。
1. 祝你平安喏,今天的旅行一切順利。
2. 對方:我要去遠方出差,希望一切平安數世。
你:平安喏,祝你一路順風!
1. 平安夜(意為聖誕節前夕的一個晚上)。
2. 安不忘危(警惕和防範危險的意思)。
3. 喏而不語(表示沒有回應或發表意見)。
1. 平安無事
2. 平安無恙
3. 平平安安
1. 不平安
2. 禍患
3. 隱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