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void as harmful;abstain from] 力求避免某些可能産生不利後果的事
學習忌諱有始無終
(1).指先王的死日和名字。《周禮·春官·小史》:“若有事,則詔王之忌諱。”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先王死日為忌,名為諱。”
(2).避忌;顧忌。《老子》:“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唐 白居易 《初授拾遺》詩:“天子方從諫,朝廷無忌諱。” 清 趙翼 《廿二史劄記》卷九:“ 沉約 在 蕭齊 修《宋書》, 永光 以後,皆其筆也。故於 宋 齊 革易之際,不得不多所忌諱。” 李準 《兩代人》:“隻要是黨要我作的工作,我就去作,誰也阻攔不住我。我才不忌諱他哩!”
(3).因風俗習慣或迷信,禁忌某些認為不吉利的話和事。 漢 王充 《論衡·四諱》:“夫忌諱非一,必託之神怪。”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三:“今人不達,畏死畏禍,百種忌諱。”《紅樓夢》第二八回:“ 黛玉 啐道:‘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諱。’” 魯迅 《徬徨·祝福》:“知道他雖然讀過‘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而忌諱仍然極多,當臨近祝福的時候,是萬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類的話的。”
(4).醋的别稱。《恨海》第四回:“ 五姐兒 又端了一個碗進來道:‘小姐胃口不好,加上點忌諱吧!’”
忌諱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意義與文化習俗、行為規範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忌諱(jì huì)指因風俗習慣、社會規範或個人原因,對某些言語、行為或事物産生避諱心理,并主動避免觸犯。該詞由“忌”(避免)和“諱”(避諱)組合而成,體現對禁忌的敬畏。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概念,忌諱通過口頭傳承、習俗等形式延續,反映社會道德規範。其淵源可追溯至《周禮》記載的“先王死日為忌,名為諱”,以及《老子》“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的哲學思考。
除傳統習俗外,現代語境中也可指代個人禁忌(如忌諱被叫小名)或通用避忌原則(如談判忌情緒化)。方言中還存在特殊用法,如代指“醋”。
典型例句
如需了解具體場景中的忌諱表現,可參考《周禮》《老子》等古籍,或查閱民俗研究資料。
忌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避免或不敢多做或說某種行為、言辭或事物。它由“心”和“鬼”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1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迷信觀念。人們認為有些行為或言辭可能招來不祥或災禍,因此需要避免。這種觀念被稱為忌諱,成為一種文化習慣。
在繁體字中,忌諱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忌諱的古代寫法為“忌戾”。戾是指犯罪、邪惡,因此将它加在一起,表示避免邪惡的行為。
以下是一些關于忌諱的例句:
1. 她對這個話題非常忌諱,從來不願意提起。
2. 在我們家,過年時有很多忌諱,不能亂動筷子。
忌諱的一些組詞包括忌飲、忌辰、忌諱等。忌飲指的是避免喝某種酒或液體,忌辰指的是忌諱某個特定日子,忌諱則是指避免或不敢多做或說某種行為、言辭或事物。
與忌諱相近的詞語有忌妒和戒律。忌妒指的是嫉妒别人的成功或優點,戒律則是指守規矩、節制自己。
忌諱的反義詞則是大膽、無所畏懼。
總之,忌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避免或不敢多做或說某種行為、言辭或事物。它由“心”和“鬼”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1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迷信觀念。在古代寫法中,忌諱為“忌戾”,戾是指犯罪、邪惡。忌諱的一些組詞有忌飲、忌辰、忌諱等。與忌諱相近的詞語有忌妒和戒律,反義詞則是大膽、無所畏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