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制的臂衣。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裝束。亦借指遊牧民族。《文選·李陵<答蘇武書>》:“韋韝毳幙,以禦風雨。” 張銑 注:“韋,皮也;韝,衣袖也……戎夷之服也。” 隋 史祥 《答東宮啟》:“毳幕韋韝之鄉,俄聞九奏。”《隋書·源雄傳》:“嘉謀絶外境之虞,挺劍息韋韝之望。”《北史·突厥傳》:“ 呼韓 頓顙至, 屠耆 接踵來,索辮擎羶肉,韋韝獻酒盃。”
"韋鞲"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éi gōu,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皮制的臂衣,屬于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裝束,常以皮革制成,用于禦寒或防風沙。其結構特點為皮制袖套狀衣物,便于騎射活動。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李陵的《答蘇武書》:“韋韝毳幙,以禦風雨。”
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指代,例如: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隋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漢語詞典。
韋鞲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韋(wéi)和鞲(gōu)。韋的左邊是革(gé)部首,右邊是未(wèi)音符旁,鞲的左邊也是革部首,右邊則是句(jù)字旁。
根據筆畫數來看,韋需要5個筆畫,鞲需要12個筆畫。
這個詞彙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最初用來指代一種用以捆綁法律文書的皮縫。隨着時間的推移,韋鞲的含義逐漸演變,開始被用來泛指各種形式的繩索和束縛物。
在繁體字中,韋鞲的形态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韋鞲的古代寫法是:
韋:薇阮韋
鞲:狗鉤缑
這些字形雖然有所差異,但其讀音和意義與現代漢字中的韋鞲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韋鞲的例句:
1. 他把韋鞲緊緊地綁在一起。
2. 士兵把囚犯的手腳用韋鞲捆綁起來。
與韋鞲相關的組詞有:
1. 韋紐:指用韋鞲或其他繩索捆綁起來的人。
2. 鞲帶:指用韋鞲制成的帶子。
近義詞有繩索、縛繩,反義詞可以是解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