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捐納。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國朝捐輸助餉,始於 康熙 初三藩之變。”《清史稿·選舉志七》:“ 光緒 二十一年,新海防例展限,議增武職捐,於揀發外别立一班,俾捐輸踴躍。”
(2).指因國家有困難而捐獻財物。 ********* 《抗戰以來》二四:“僅就南洋僑胞而言,據南僑總會的報告,他們自抗戰以來,對于祖國的捐輸,總數已達三萬萬元以上。”
“捐輸”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uān shū,其核心含義為自願捐獻財物以幫助他人或公共事業,體現了樂善好施的精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個人或團體主動捐贈財物,用于支持社會公益、國家需求或他人困難。例如清代鹽商通過捐輸資助書院建設,現代常見于慈善機構呼籲捐輸以援助災區。
曆史背景
現代用法
廣義指無償捐助行為,如企業資助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例如:“社會大衆應樂于捐輸,集腋成裘提升文化水平”。
詞義分解
近義與關聯概念
近義詞包括“捐助”“捐獻”,反義詞如“索取”。其精神内核強調自願性與公益性,與強制征稅不同。
捐輸既是曆史制度,也是傳統美德,貫穿于個人善舉到國家動員,體現了社會責任感。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清代文獻及近現代慈善記錄。
捐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捐贈或者捐助。它表示将財産、物品或者其他資源自願地轉讓給他人或者組織,用于公益、慈善或者其他需要的目的。
捐輸的左邊部首是手,右邊部首是立。它總共有12畫。
捐輸的來源很早,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爾雅》。在繁體字中,捐輸的寫法為「捐贖」。
在古時候,捐輸的漢字寫法有一些變化。比如在《說文解字》中,捐輸的寫法為「權權」或者「娟」。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為「捐韻」。
1. 他每個月用工資的一部分捐輸給了一個兒童福利機構。
2. 大學生們紛紛捐輸自己的衣物和零食給貧困山區的學生。
3. 這家公司決定捐輸一部分利潤給環保組織。
1. 捐款:指向他人或組織提供金錢或財産的行為。
2. 捐助:指向他人或組織提供幫助、支持或資助的行為。
1. 捐獻:指将財産、物品或其他資源自願地給予他人或組織。
2. 贈予:指将財物等自願地給予他人或組織。
1. 收受:指接收、收取他人給予的財物或其他資源。
2. 讨取:指通過惡意或強制行為要求他人給予財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