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旒旐的意思、旒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旒旐的解釋

指銘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顧愷之 曰:‘火燒平原無遺燎。’ 桓 曰:‘白布纏棺豎旒旐。’”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終制》:“糧甖明器,故不得營;碑誌旒旐,彌在言外。” 唐 張說 《惠文太子挽歌》之二:“旒旐飛行樹,帷宮宿野煙。”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旒旐”是一個由兩個古漢語詞彙組成的詞組,通常出現在古代文獻或詩詞中,多與喪葬、祭祀等儀式相關。以下是對其分解釋義及用法的說明:


一、單字釋義

  1. 旒(liú)

    • 本義:古代旗幟或冠冕上垂挂的裝飾物。
      • 在旗幟上,指下垂的飄帶或穗子(如帝王儀仗中的旌旗裝飾)。
      • 在冠冕上,特指帝王禮冠前後懸垂的玉串,如《禮記》中“天子玉藻,十有二旒”。
    • 引申義:象征權力或尊貴,如“冕旒”代指帝王。
  2. 旐(zhào)

    • 本義:古代出殡時用的魂幡,一種繪有龜蛇圖案的白色旗幟。《說文解字》載:“旐,龜蛇四遊,以象營室。”
    • 用途:用于喪禮中引導靈柩,後泛指送葬的儀仗,如《詩經·小雅》中“旐維旟矣,室家溱溱”。

二、組合釋義


三、補充說明

如需更具體的文獻例證或曆史背景,建議查閱《說文解字》《禮記》等典籍,或提供具體出處以便進一步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旒旐的意思

《旒旐》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古代帝王或高官所使用的旗幟或旌旗。

拆分部首和筆畫

《旒旐》分為兩個部首,左邊部首是“無”,右邊部首是“方”,總共由14個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字

《旒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商代的甲骨文中,最早是用來表示帝王的旌旗或旗幟。

在繁體字中,旒旐的寫法保持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旒旐的字形有所不同。它們的形狀更加飄逸,旗幟上還會有流蘇或者彩帶的裝飾。

例句

1. 古代帝王的龍袍上常綴有錦繡的《旒旐》。

2. 在古代的宮廷中,頂級官員才有資格使用《旒旐》。

相關詞語

組詞:旛旗、旌旗、旗幟、旗幡、軍旗。

近義詞:旌旗、旗幟、軍旗。

反義詞:平庸、無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