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旒旐的意思、旒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旒旐的解釋

指銘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顧愷之 曰:‘火燒平原無遺燎。’ 桓 曰:‘白布纏棺豎旒旐。’”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終制》:“糧甖明器,故不得營;碑誌旒旐,彌在言外。” 唐 張說 《惠文太子挽歌》之二:“旒旐飛行樹,帷宮宿野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旒旐"(liú zhào)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旒”和“旐”兩個單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喪葬禮儀中的特定旗幟。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進行分項說明:


一、單字釋義

  1. 旒(liú)

    • 本義:指旗幟邊緣垂挂的飄帶或飾物。
    • 引申義:古代帝王冠冕前後懸挂的玉串(如“冕旒”),後泛指旗幟的垂飾。
    • 文獻依據:

      《說文解字》:“旒,旌旗之流也。”

      《禮記·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

  2. 旐(zhào)

    • 本義:古代出殡時棺柩前的魂幡,繪有龜蛇圖案,用于引導靈柩。
    • 引申義:泛指喪葬用的旗幟。
    • 文獻依據:

      《說文解字》:“旐,龜蛇四遊,以象營室,遊遊而長。”

      《周禮·春官·司常》:“龜蛇為旐。”


二、合成詞“旒旐”釋義


三、形制與使用場景

  1. 形制特征:
    • 旒:旗面邊緣綴有垂飾(如帛條、玉珠),象征等級。
    • 旐:多繪龜蛇圖案(四象中北方玄武),以黑色為底,長度顯著。
  2. 禮儀場景:
    • 用于諸侯、士大夫的喪禮儀仗(《禮記·檀弓》:“綢練設旐,夏也”)。
    • 漢代後逐漸簡化,但“旐”作為魂幡的形制仍存。

四、權威參考文獻

  1. 古代典籍
    • 《周禮·春官·司常》(記載“旐”的圖案與用途)
    • 《儀禮·士喪禮》(詳述喪葬旗幟的使用規範)
    • 《說文解字》(許慎著,單字訓诂來源)
  2. 現代辭書
    • 《漢語大詞典》(收錄“旒旐”詞條,釋義完備)
    • 《辭源》(考釋詞源及曆史用例)

五、文化意義

“旒旐”體現了中國古代喪葬制度中對“禮”的嚴格遵循,其形制、圖案均蘊含陰陽五行思想(如玄武主北方、屬水),是研究傳統禮儀文化與物質載體的重要切入點。

網絡擴展解釋

“旒旐”是一個由兩個古漢語詞彙組成的詞組,通常出現在古代文獻或詩詞中,多與喪葬、祭祀等儀式相關。以下是對其分解釋義及用法的說明:


一、單字釋義

  1. 旒(liú)

    • 本義:古代旗幟或冠冕上垂挂的裝飾物。
      • 在旗幟上,指下垂的飄帶或穗子(如帝王儀仗中的旌旗裝飾)。
      • 在冠冕上,特指帝王禮冠前後懸垂的玉串,如《禮記》中“天子玉藻,十有二旒”。
    • 引申義:象征權力或尊貴,如“冕旒”代指帝王。
  2. 旐(zhào)

    • 本義:古代出殡時用的魂幡,一種繪有龜蛇圖案的白色旗幟。《說文解字》載:“旐,龜蛇四遊,以象營室。”
    • 用途:用于喪禮中引導靈柩,後泛指送葬的儀仗,如《詩經·小雅》中“旐維旟矣,室家溱溱”。

二、組合釋義


三、補充說明

如需更具體的文獻例證或曆史背景,建議查閱《說文解字》《禮記》等典籍,或提供具體出處以便進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按舞白墳白鶴晾翅悲壯本命辰畢罷别頭碧竪城曲賜茅授土粗枝大葉大橫厎定鼎力相助底氣鬥分子風旛鳳翼焚劫負笈遊學孤征蒿然好田豪豬鞾和璧鴻篇巨制渾蛋扈辇家道蛱蝶圖椒鷄交連進刀敬陳管見井井有序酒膏訣語曠墜隆服隆福寺秘樞秘辛能掐會算逆令驽守潛蹤隱迹輕師欺生騎羊執穗畲菑授指樹稚殊卓司花天摧地塌停留長智題書鄉谒顯親掀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