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臂臑的意思、臂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臂臑的解釋

牲畜前體的中、下部。《儀禮·特牲饋食禮》:“屍俎:右肩、臂臑、肫、胳。” 胡培翚 正義:“《禮經釋例·釋牲上篇》曰:凡牲,左體謂之左胖,右體謂之右胖,前體謂之肱骨,又謂之前脛骨。肱骨三:最上謂之肩,肩下謂之臂,臂下謂之臑。” 唐 李德裕 《次柳氏舊聞》:“ 肅宗 為太子時,嘗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 宋 王安石 《北客置酒》詩:“引刀取肉割啖客,銀盤臂臑薧與鮮。” 宋 陸遊 《即席》詩之三:“長魚腹腴羊臂臑,饞想久矣無秋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臂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解剖學指向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人體上肢的肌肉隆起部位。《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上臂内側近腋處的肌肉群”,該釋義源自《黃帝内經·靈樞》中“臂臑在肘上七寸,腘肉分間”的經脈定位描述。從構詞法分析,“臂”指代上肢整體,“臑”特指牲畜前肢或人體上肢的屈肌部位,二字組合後形成醫學解剖術語。

據《中醫大辭典》記載,臂臑在現代中醫學中仍作為特定穴位名稱存在,位于肱骨外側三角肌止點處,屬于手陽明大腸經,主治肩臂疼痛及目疾。該詞彙的演變軌迹清晰呈現了漢語詞彙從泛指到專指的發展規律:先秦文獻中多泛指上肢,如《周禮·考工記》“臂臑謂牲畜前胫骨”,至漢代《說文解字》已明确注釋為“人臑,臂羊矢也”,完成人體專指化轉變。

在漢字訓诂學層面,《廣雅疏證》釋“臑”為“柔也”,王念孫注“凡肉柔脆者謂之臑”,揭示其構字理據包含肉質柔軟的特征描述。這一語源特征與解剖學實際高度吻合,準确反映了該部位肌肉組織的生理特性。

網絡擴展解釋

“臂臑”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中醫穴位名(主要含義)

  1. 定位與命名:屬手陽明大腸經,位于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針灸甲乙經》記載其别名“頭沖”“頸沖”。“臂”指所在位置,“臑”形容陽氣充盛,寓意氣血通暢使手臂靈活。
  2. 功能主治:
    • 運動系統:肩周炎、上肢疼痛或癱瘓;
    • 其他病症:眼疾(如結膜炎)、頸淋巴結結核、頭痛等。
  3. 針刺方法:直刺或斜刺0.8-1.5寸(需專業醫師操作)。

二、古代祭祀術語 指牲畜前肢的中下部,如《儀禮》記載祭祀時用“臂臑”作為供品部位,唐代文獻亦提及羊臂臑為宮廷膳食。此用法現已罕用,多見于古籍。

注意:現代語境下,“臂臑”主要指中醫穴位,古代釋義需結合特定文獻理解,避免混淆。若需進一步了解穴位定位或臨床應用,建議參考權威中醫典籍或咨詢醫師。

别人正在浏覽...

艾納本犯必将兵簿不結盟運動不可救療侈媻闖寡門出畋迨吉等比級數登樣彫琢東沙群島二因素說伏藏缟袂割減梗僻隔年曆工祝光塌塌貫系古語浩浩荷笠黃皮刮瘦介福戒世精本金口玉牙課租龍牀籠脫沒男沒女面面俱到面違墓木已拱内斜視判署炮食頗奈瞿上人頭稅稍房聲辯神運石社飲瘦勁樹皴兒素館損辱韬曜含光恬不知愧提掇五籍鮮花小石翕集西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