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臑的意思、臂臑的詳細解釋
臂臑的解釋
牲畜前體的中、下部。《儀禮·特牲饋食禮》:“屍俎:右肩、臂臑、肫、胳。” 胡培翚 正義:“《禮經釋例·釋牲上篇》曰:凡牲,左體謂之左胖,右體謂之右胖,前體謂之肱骨,又謂之前脛骨。肱骨三:最上謂之肩,肩下謂之臂,臂下謂之臑。” 唐 李德裕 《次柳氏舊聞》:“ 肅宗 為太子時,嘗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 宋 王安石 《北客置酒》詩:“引刀取肉割啖客,銀盤臂臑薧與鮮。” 宋 陸遊 《即席》詩之三:“長魚腹腴羊臂臑,饞想久矣無秋毫。”
詞語分解
- 臂的解釋 臂 ì 從肩到手腕的部分:臂力。臂腕。臂肘。左膀右臂。助你一臂之力。 臂 〔胳臂〕見“胳”。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臑的解釋 臑 à 牲畜前肢的下半截。 中醫指人自肩至肘前側靠近腋部的隆起的肌肉。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臂臑”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中醫穴位名(主要含義)
- 定位與命名:屬手陽明大腸經,位于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針灸甲乙經》記載其别名“頭沖”“頸沖”。“臂”指所在位置,“臑”形容陽氣充盛,寓意氣血通暢使手臂靈活。
- 功能主治:
- 運動系統:肩周炎、上肢疼痛或癱瘓;
- 其他病症:眼疾(如結膜炎)、頸淋巴結結核、頭痛等。
- 針刺方法:直刺或斜刺0.8-1.5寸(需專業醫師操作)。
二、古代祭祀術語
指牲畜前肢的中下部,如《儀禮》記載祭祀時用“臂臑”作為供品部位,唐代文獻亦提及羊臂臑為宮廷膳食。此用法現已罕用,多見于古籍。
注意:現代語境下,“臂臑”主要指中醫穴位,古代釋義需結合特定文獻理解,避免混淆。若需進一步了解穴位定位或臨床應用,建議參考權威中醫典籍或咨詢醫師。
網絡擴展解釋二
臂臑是一個漢字詞,通常用于形容人的胳膊和肩膀的部位。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手部),右邊的部首是“月”(肉部)。拆分的筆畫順序是先寫左邊的部首,再寫右邊的部首。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繁體字形中,臂臑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代的漢字演變中,臂臑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具體的古時漢字寫法我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 但是在現代中文中,我們使用的臂臑的寫法是比較統一的。
以下是一個臂臑的例句:
他的臂臑肌肉很發達,看起來非常強壯。
臂臑的組詞:
1. 大臂:指胳膊的上臂部分。
2. 上臂:指胳膊的上半部分。
3. 肩臂:指連接肩膀和胳膊的部分。
4. 卧臂:指臂部在睡眠狀态下的姿勢。
5. 臂力:指胳膊的力量。
臂臑的近義詞有:胳膊、臂膀、臂腕等。它們都可以用來代指人的胳膊和肩膀的部位。
臂臑的反義詞沒有特定的對應詞彙,但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使用相反意義的詞彙,如無臂無臑、瘦弱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