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士的名冊。《後漢書·吳漢傳》:“及 漢 至莫府,上兵簿,諸将人人多請之。” 李賢 注:“兵簿,軍士之名帳。”《晉書·秦獻王柬傳》:“ 武帝 嘗幸宣武場,以三十六軍兵簿令 柬 料校之, 柬 一省便擿脫謬,帝異之,於諸子中尤見寵愛。”
兵簿是古代中國軍事管理中的重要文書,指記錄軍隊編制、人員、裝備等信息的官方名冊或檔案。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為兵器(《說文解字》:“兵,械也”),引申為持械者(士兵)、軍事行動等。在“兵簿”中特指軍隊相關事務。
原指書寫登記的冊籍(《釋名》:“簿,言有所簿疏也”),後專指官方文書檔案。
二者結合,“兵簿”即軍事人員與物資的登記冊,屬于古代軍政體系的基礎文檔。
據《史記》《漢書》等載,兵簿主要包含:
其作用類似于現代軍隊的編制表與後勤檔案,是調兵遣将、稽核軍務的直接依據。
《漢書·李廣傳》載,大将軍霍去病曾“省閱兵簿”,核查各部兵力;《居延漢簡》出土的漢代兵簿殘片,詳細記載了戍卒姓名、弩機數量等信息,印證其作為軍事管理實證工具的權威性。
兵簿常與“虎符”制度配合使用:虎符為調兵信物,兵簿則為兵力憑證,二者缺一不可(《曆代兵制》:“發兵必合符驗簿”。此設計體現了古代中國對軍權的嚴格管控。
權威參考來源:
“兵簿”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軍隊中登記軍士信息的冊籍,主要用于兵員管理。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兵簿”原指軍士名冊,即記錄士兵姓名、身份等信息的官方檔案。例如《後漢書·吳漢傳》提到吳漢向朝廷提交兵簿時,将領們争相請求增補兵員。
曆史用例
衍生理解
個别資料(如)提到“比喻人多雜亂”,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該詞主要用于古代軍事管理場景,強調名冊的官方性和規範性,建議結合《後漢書》《晉書》等古籍語境理解其本義。
懊惱歌不次不粘鍋鈔角吃一箝二看三純真存亡續絶大阍當着不着淡妝诋惡跌頓鬥捷鬥趣兒藩邦忿不顧身分音根根葉葉管視海螯豪鸷護兵恢隆活寃業餞春簡連進攻金漿玉液金圓券矩步軍臨城下客途客遊睽合羸悴廪錫路沖脈候描繡民庭末限捏合排缵攀擁丕猷清中秋淚取求鋭端褥特鼠慎身修永事酒史遷俗阜宿姧同盟國憲治嚣號小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