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印精善的書本。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石倉十二代詩選》:“義例難通,而雕鐫完好,刷印清楚,自是 閩 中初搨精本。” 蕭穆 《與缪荃孫書》:“然鄙人所欲貢者, 盛氏 所刊諸書,均為傳世精本,其實出先生之手。”
“精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雙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核心精華的抽象概念
指事物或觀念的核心要點或精華部分,強調其精細、精确和精妙之處。常見于學術、教育及文化領域,用于描述學科基本原理、重要基礎知識或技藝的高超之處。例如,可指書籍的核心章節或藝術作品的精髓。
書籍版本的具象含義
特指校印精良的書籍版本,注重印刷質量和内容校勘的完善性。例如清代文獻記載的“閩中初搨精本”(《嘯亭雜錄》),以及盛氏刊印的傳世精本(《與缪荃孫書》)。這類用法強調書籍在雕版、印刷工藝上的考究。
補充說明
《精本》這個詞指的是某一本書籍或文獻的經過精選、編輯和整理後的版本。通常,《精本》會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删減、改動、修訂,以便更加精準地反映作者的意圖和作品的核心内容。
《精本》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米」和「示」,其中「米」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與糧食或其它東西有關,「示」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祭祀或表明事物的意義有關。
根據《康熙字典》,《精本》的總筆畫數為13畫。
《精本》這個詞起源于古代漢語,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獻和藏書中的分類名目。在傳統的書籍編輯和印刷過程中,為了提高書籍的質量和可讀性,編輯們常常會發行各種版本的作品,其中就包括《精本》。
在繁體字中,「精本」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包括《精本》在内的許多字在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化。然而,在整個演變過程中,《精本》的形狀基本保持一緻,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動。
他們發布了這本書的第一版,但隨後推出了一本精選自原始版本的《精本》,以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需求。
衍生自《精本》的一些組詞包括:
與《精本》相近的詞彙包括「精要」、「要本」等,它們都表示着對某一原作的精心剪裁和整理。
相反的,與《精本》意義相反的詞可能是「原本」或「全本」,這些詞表示保留了原作全部内容的版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