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臑的意思、臂臑的详细解释
臂臑的解释
牲畜前体的中、下部。《仪礼·特牲馈食礼》:“尸俎:右肩、臂臑、肫、胳。” 胡培翚 正义:“《礼经释例·释牲上篇》曰:凡牲,左体谓之左胖,右体谓之右胖,前体谓之肱骨,又谓之前脛骨。肱骨三:最上谓之肩,肩下谓之臂,臂下谓之臑。”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 肃宗 为太子时,尝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 宋 王安石 《北客置酒》诗:“引刀取肉割啖客,银盘臂臑薧与鲜。” 宋 陆游 《即席》诗之三:“长鱼腹腴羊臂臑,馋想久矣无秋毫。”
词语分解
- 臂的解释 臂 ì 从肩到手腕的部分:臂力。臂腕。臂肘。左膀右臂。助你一臂之力。 臂 〔胳臂〕见“胳”。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 臑的解释 臑 à 牲畜前肢的下半截。 中医指人自肩至肘前侧靠近腋部的隆起的肌肉。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臂臑”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区分:
一、中医穴位名(主要含义)
- 定位与命名: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针灸甲乙经》记载其别名“头冲”“颈冲”。“臂”指所在位置,“臑”形容阳气充盛,寓意气血通畅使手臂灵活。
- 功能主治:
- 运动系统:肩周炎、上肢疼痛或瘫痪;
- 其他病症:眼疾(如结膜炎)、颈淋巴结结核、头痛等。
- 针刺方法:直刺或斜刺0.8-1.5寸(需专业医师操作)。
二、古代祭祀术语
指牲畜前肢的中下部,如《仪礼》记载祭祀时用“臂臑”作为供品部位,唐代文献亦提及羊臂臑为宫廷膳食。此用法现已罕用,多见于古籍。
注意:现代语境下,“臂臑”主要指中医穴位,古代释义需结合特定文献理解,避免混淆。若需进一步了解穴位定位或临床应用,建议参考权威中医典籍或咨询医师。
网络扩展解释二
臂臑是一个汉字词,通常用于形容人的胳膊和肩膀的部位。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手部),右边的部首是“月”(肉部)。拆分的笔画顺序是先写左边的部首,再写右边的部首。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繁体字形中,臂臑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在古代的汉字演变中,臂臑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具体的古时汉字写法我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但是在现代中文中,我们使用的臂臑的写法是比较统一的。
以下是一个臂臑的例句:
他的臂臑肌肉很发达,看起来非常强壮。
臂臑的组词:
1. 大臂:指胳膊的上臂部分。
2. 上臂:指胳膊的上半部分。
3. 肩臂:指连接肩膀和胳膊的部分。
4. 卧臂:指臂部在睡眠状态下的姿势。
5. 臂力:指胳膊的力量。
臂臑的近义词有:胳膊、臂膀、臂腕等。它们都可以用来代指人的胳膊和肩膀的部位。
臂臑的反义词没有特定的对应词汇,但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使用相反意义的词汇,如无臂无臑、瘦弱等。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