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臂臑的意思、臂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臂臑的解释

牲畜前体的中、下部。《仪礼·特牲馈食礼》:“尸俎:右肩、臂臑、肫、胳。” 胡培翚 正义:“《礼经释例·释牲上篇》曰:凡牲,左体谓之左胖,右体谓之右胖,前体谓之肱骨,又谓之前脛骨。肱骨三:最上谓之肩,肩下谓之臂,臂下谓之臑。”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 肃宗 为太子时,尝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 宋 王安石 《北客置酒》诗:“引刀取肉割啖客,银盘臂臑薧与鲜。” 宋 陆游 《即席》诗之三:“长鱼腹腴羊臂臑,馋想久矣无秋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臂臑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解剖学指向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人体上肢的肌肉隆起部位。《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上臂内侧近腋处的肌肉群”,该释义源自《黄帝内经·灵枢》中“臂臑在肘上七寸,腘肉分间”的经脉定位描述。从构词法分析,“臂”指代上肢整体,“臑”特指牲畜前肢或人体上肢的屈肌部位,二字组合后形成医学解剖术语。

据《中医大辞典》记载,臂臑在现代中医学中仍作为特定穴位名称存在,位于肱骨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主治肩臂疼痛及目疾。该词汇的演变轨迹清晰呈现了汉语词汇从泛指到专指的发展规律:先秦文献中多泛指上肢,如《周礼·考工记》“臂臑谓牲畜前胫骨”,至汉代《说文解字》已明确注释为“人臑,臂羊矢也”,完成人体专指化转变。

在汉字训诂学层面,《广雅疏证》释“臑”为“柔也”,王念孙注“凡肉柔脆者谓之臑”,揭示其构字理据包含肉质柔软的特征描述。这一语源特征与解剖学实际高度吻合,准确反映了该部位肌肉组织的生理特性。

网络扩展解释

“臂臑”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区分:

一、中医穴位名(主要含义)

  1. 定位与命名: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针灸甲乙经》记载其别名“头冲”“颈冲”。“臂”指所在位置,“臑”形容阳气充盛,寓意气血通畅使手臂灵活。
  2. 功能主治:
    • 运动系统:肩周炎、上肢疼痛或瘫痪;
    • 其他病症:眼疾(如结膜炎)、颈淋巴结结核、头痛等。
  3. 针刺方法:直刺或斜刺0.8-1.5寸(需专业医师操作)。

二、古代祭祀术语 指牲畜前肢的中下部,如《仪礼》记载祭祀时用“臂臑”作为供品部位,唐代文献亦提及羊臂臑为宫廷膳食。此用法现已罕用,多见于古籍。

注意:现代语境下,“臂臑”主要指中医穴位,古代释义需结合特定文献理解,避免混淆。若需进一步了解穴位定位或临床应用,建议参考权威中医典籍或咨询医师。

别人正在浏览...

安昌白地款薄饼碑版碧环冰结疢疾吹拍登寿吊鹤斗怪争奇都总风车云马风狂雨横凤藻棼嚣符劾干吕狗尾草挂漏孤清呼搧蹇澁间种甲万节拊秸杆鯨浦金马奖祭师刊除口角风情款讬敛财軨軿离奇古怪闵雨密咏恬吟迷云柰桃毗奉浦鸥铅铦曲张若榴三罗上白闪展圣饼子实气施施水火不容蓑笠踏谣文莱乌合之众详察相须相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