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恬不知愧的意思、恬不知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恬不知愧的解釋

見“ 恬不知恥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恬不知愧(tián bù zhī kuì)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做了錯事或壞事卻安然自得,毫無羞愧之心。以下從釋義、出處、用法等角度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結構


二、出處與經典用例

  1. 古代文獻

    該成語雛形可見清代典籍。如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七回:“賈大少爺恬不知愧,自命不凡。” 描述官員受賄後仍自恃清高的虛僞之态。

  2. 現代用例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諷刺》:“即使明知是諷刺,恬不知愧的人仍會以‘諷刺不算批評’來開脫。” 批判某些文人對批評的漠然态度。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20)

    “恬不知愧:安然處之,不覺羞愧。形容人缺乏廉恥之心。”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歸類于“貶義成語”,強調“對錯誤行為無自責感”,與“恬不知恥”義近。

  3. 《中華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

    指出其多用于批判道德敗壞或喪失底線者,如“受賄後仍炫耀,可謂恬不知愧”。


四、用法與語境


五、文化内涵

該成語折射中國傳統倫理觀中對“恥感”的重視。《論語·子路》強調“行己有恥”,孟子亦言“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恬不知愧”者違背了這一文化根基,故成為道德批判的典型表達。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20年修訂版。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3. 《中華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2014年。
  4. 李伯元《官場現形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
  5.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注:為符合原則,上述來源均為權威出版物,鍊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讀者可通過正規圖書渠道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恬不知愧”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典故


結構與用法


近義詞與擴展


注意事項

如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古典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變幻不測比集曹衣出水車技酬赓唇齒相須畜妾出水芙蓉誕恣貂帳防夫返錦沸滾憤忿負債累累公害瑰傑顧遇鴻議讙迎會對簡化漢字計日而待疾首嚬蹙舊酒徒計囑矍然倔頭倔腦刻镂老悖樂禍幸災蓮船撩繞厲服靈宗婁豬沒事免冊靡靡之音逆數沛遲潑娼根翹翹啟複親寵親王騎氣召伯樹繩表霜妃驷黃私用太姒銅雀台唾手可得餧人無鄰先芬香腮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