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提拉。《壇經·行由品》:“ 能 隱草莽中, 惠明 至,提掇不動。”
(2).提攜,挈帶。 明 高明 《琵琶記·義倉赈濟》:“今日得君提掇起,免教人在污泥中。”《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妾看君決非庸下之人,妾也不甘久處風塵,但得君一舉成名,提掇了妾身出去,相隨終身。”
(3).提出。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若誠意之説,自是聖門教人用功第一義,但近世學者,乃做第二義看,故稍與提掇緊要出來,非鄙人所能持倡也。” 明 李贽 《史閣叙述》:“故夫子又於六五之象復提掇而申明之曰:‘幹父用譽,承以德也。’”
(4).提起,振作。《朱子語類》卷四四:“平日須提掇精神,莫令頽塌放倒,方可看得義理分明。”
(5).整饬。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一折:“踏殘紅軟襯着鞋兒去。再提掇綺羅衣袂,重整頓珠翠冠梳。”
“提掇”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層面的解釋:
提拉
指用手提起或拉動物體。例如《壇經·行由品》中記載:“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
提攜、幫助
指對他人的扶持或幫助,常見于古典文學。如《琵琶記》中提到:“今日得君提掇起,免教人在污泥中。”,《初刻拍案驚奇》也描述:“但得君一舉成名,提掇了妾身出去。”
提出、提及
表示将問題或觀點提出讨論。例如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寫道:“稍與提掇緊要出來。”
振作、整饬
指精神或狀态的提振與整頓,如“提起振作”或“整饬事務”。
“提掇”是一個多義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古典語境中更強調提攜、幫助或物理動作,而現代用法可能偶見引申為“提升”,但需謹慎使用。建議參考權威古籍或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以獲取精準釋義。
提掇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提升、擡升、推動等。它常被用來形容人的精神、情緒或地位的提升。
提掇的拆分部首是手,由手部首和是的字義構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6劃。
提掇的來源較為複雜,最早見于《莊子·秋水》一文中:“莊子相莊周而言曰:‘鵲橋見亭亭者,其狀然也不見此者矣。’北海之帝黯然而笑曰:‘車水馬龍者,那裡有所思其禮之敬乎?能潛能勿言善乎?魯侯之子于種,德先生之所以提掇之也。”根據此文,可以看出提掇在古代是用來形容提升、表揚的意思。
繁體字為提搖,拆分部首和由手和爭構成,總筆畫數為20劃。
在古代,提掇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詳細的古代漢字标準,具體的寫法無法确定。
1. 這個課程将幫助學生提掇他們的技能水平。
2. 領導的鼓勵和幫助是員工發展的提掇。
3. 他在公司内快速提掇,晉升為高級經理。
提高、提升、提攜、提升
提高、擡升、晉升、進步
降低、下降、退步、倒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