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福。《易·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高亨 注:“蓋謂王母嘉其功勞,錫之爵祿,爵祿即大福也。”《詩·小雅·楚茨》:“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唐 楊炯 《唐贈荊州刺史成知禮神道碑》:“公誕保靈和,受茲介福。” 清 方文 《吳靜腑招同黎美周侯諸子燕集》詩:“榮名何足侈,介福以為寶。”
“介福”是一個源自古代經典文獻的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在不同曆史文本中均有體現,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介福”指大福,其中“介”作“大”解(非“介紹”之意),“福”即福氣、福祉。這一解釋在《易經》《詩經》等典籍中均有印證,如《易·晉》提到“受茲介福于其王母”,高亨注:“爵祿即大福也”;《詩經·小雅·楚茨》亦載“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文化背景
該詞多用于描述通過德行、功績或祖先庇佑獲得的崇高福報,例如唐代楊炯在碑文中稱“受茲介福”,清代方文詩句“介福以為寶”均強調其珍貴性與宏大意涵。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介福”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引用古籍時,需注意避免與“介紹福氣”等字面誤解混淆。
“介福”屬文言詞彙,特指盛大、尊貴的福分,需結合古典文獻理解其本義。
介福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為人帶來福氣和好運。該詞的拆分部首為「人」和「介」,共有11個筆畫。
介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氓》之中,意為長壽、安康。後來,它逐漸演變為帶來好運和福氣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介福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介福的寫法以「讦」代替了「介」,表示該詞的意思為得到福氣。
1. 他是個很仁慈的人,所以總是能夠給身邊的人帶來介福。
2.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次失敗也許會成為我介福的開始。
介福的相關詞語有納福、謝恩、迎福等。
介福的近義詞包括祝福、康福、福慧等。
介福的反義詞為招禍,意味着為人帶來不幸和困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