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賷恨”。抱憾。 宋 陳亮 《祭孫沖季文》:“今餘不幸而言中,使子賫恨而入地,重慈親之憂,有幼子之累。”《石點頭·玉箫女再世玉環緣》:“正欲遣人迎取,不道此女已賷恨而亡。” 清 王晫 《今世說·政事》:“小人罪固當死,但以不能改過遷善,賷恨泉下耳。” 清 沉複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卒之疾病颠連,賫恨以沒。”
“賫恨”是“赍恨”的異體寫法(“賫”與“赍”同義),指因遺憾或未實現願望而心懷怨恨,屬于書面化的古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演變
語法功能
該詞在現代口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修辭場景。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抱憾終身”“含恨而終”等通俗說法。
賫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深切的悔恨和遺憾。下面将詳細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
賫恨由貝部和心部組成,貝部為首部,心為旁部。貝部的拼音是"Bèi",表示貝殼;心部的拼音是"Xīn",表示心髒。賫的總筆畫數為17,其中貝部占5筆,心部占12筆。
賫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漢字中,貝部象征着珍貴的貝殼,具有稀有和珍貴的含義。心部則代表着人的内心與情感。因此,賫恨的含義是對于内心深處遺憾和悔恨的表達。
賫恨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賈懺。繁體字起源于古代的字形,保留了字形的複雜和繁複,常見于中文傳統文化和台港地區的書寫。
在古代演變的過程中,漢字的形狀和結構有所變化。對于賫恨來說,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貝部的形狀更加明顯,心部的結構也稍有不同,更易辨識。
1. 我對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感到非常賫恨。
2. 他賫恨自己當初的決定,後悔莫及。
3. 她賫恨沒有珍惜和父母的相處時光。
1. 懊悔:指因為過去的錯誤、失誤而感到内心痛苦和後悔。
2. 忏悔:指為自己的過錯或罪惡而感到悔過并試圖改正的行為。
3. 自責:指因為自己的過錯或不良行為而對自己持責備、指責的态度和情緒。
滿足:與賫恨相反,表示對過去決策或行為感到滿意和稱心。
綜上所述,賫恨是一個表示深切悔恨和遺憾的詞語,具有古老文化的背景。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看到其構造和形态,并且了解了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