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兵;出兵。《左傳·僖公二年》:“ 宮之奇 諫,不聽,遂起師。”《淮南子·人間訓》:“ 重耳 返國,起師而伐 曹 。”參見“ 起兵 ”。
“起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起師”意為發兵、出兵,指發動軍隊進行軍事行動。該詞由“起”(發動)和“師”(軍隊)組合而成,強調軍事行動的起始。
2. 出處與例證
3. 字義分解
4. 同義詞與關聯詞
“起師”與“起兵”含義相近,均指發動軍事行動,但“起兵”更側重起義或反抗,而“起師”多用于正式出兵場景。
總結
“起師”是古代文獻中描述軍事行動的專有詞彙,常見于曆史事件記載和文學創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深層含義。
《起師》是一個詞語,意為發動、挑起起義或戰争、發動武裝鬥争等。
《起師》由兩個部首組成:起(qi3,從自部)和師(shi1,從巾部)。起的筆畫數為7,師的筆畫數為9。
《起師》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古代典籍《左傳·哀公十年》中。那時,當時的大夏國統治者大夏之師蜀人自樂,晉國君主稱贊其威力,稱其為“起師”。
《起師》的繁體字是「起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起師》古時候的寫法為「起帥」,其中“帥”是「師」的舊字體,表示帥、将領的意思。
1. 他們決定以武力手段對抗壓迫,挑起起師。
2. 在曆史上,許多英雄人物曾發動起師,為民族、國家争取自由與解放。
起義、起事、師徒、師承、師傅
發動、興起、掀起、策動、挑動。
抑制、平息、壓制、阻止、和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