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蕩的意思、讨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蕩的解釋

征讨掃蕩。 宋 劉摯 《劾呂惠卿》:“連遣部将 折克行 、 訾虎 ,相次以數萬人入西界讨蕩。”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二:“昨 夏國 稔惡,用師讨蕩,臣隨 王中正 出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讨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讨蕩(拼音:tǎo dàng,注音:ㄊㄠˇ ㄉㄤˋ)指征讨掃蕩,常用于古代軍事語境中,表示通過武力清除敵對勢力或平定叛亂。


二、字詞分解

  1. 讨(tǎo):
    • 本義為“征伐”,如“讨伐”“征讨”;
    • 引申為“探索”“索取”,如“研讨”“讨教”。
  2. 蕩(dàng):
    • 核心含義為“清除、搖動”,如“掃蕩”“蕩平”;
    • 也指行為不受約束,如“放蕩”。

三、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宋代史書及奏章:


四、現代使用

“讨蕩”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曆史詞彙,常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領域。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征讨”“清剿”等現代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蕩”的其他含義(如洗滌、搖動等),可參考相關字典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二

讨蕩

讨蕩(tǎo dàng)是一個動詞詞組,表示追捕、剿滅、消除對方等。由“讨”和“蕩”兩個字組成。

1. “讨”字由“讠”和“寸”兩個部首組成,寓意着對方的不公正行為,表示要與之作鬥争。

2. “蕩”字由“艹”和“檔”兩個部首組成,寓意着清除、推翻,表示要将對方徹底摧毀。

“讨蕩”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于《三國演義》一書中。在古代寫法中,“讨”字的“讠”部分曾寫作“言”,“蕩”字的“艹”部分曾寫作“艸”,形狀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

在繁體字中,字形保留古代寫法的特點,用“討”代替現代簡化字中的“讨”,用“蕩”代替現代簡化字中的“蕩”。

一些例句:

1. 他們聯手起來,要讨蕩這個城市的黑惡勢力。

2. 政府決定發動一場戰争,讨蕩敵方勢力。

3. 這個團隊不甘心失敗,決心要讨蕩業務上的競争對手。

組詞:讨伐、征讨、蕩平、消除。

近義詞:讨伐、剿滅、消除、擊敗。

反義詞:媚害、助長、維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