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剃度的意思、剃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剃度的解釋

[tonsure] 佛教用語,指給要出家的人剃去頭發

詳細解釋

佛教語。謂落發出家而得超度。《傳法正宗記》卷三:“魔聞法大起信心,遂與其三千徒衆皆求出家,大士即為剃度。”《舊唐書·高祖紀》:“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為剃度,託號出家。” 元 王實甫 《西廂記》楔子:“況兼 法本長老 ,又是俺相公剃度的和尚。”《水浒傳》第四回:“ 真長老 便喚首座、維那,商議剃度這人。” 馮至 《帷幔》詩:“一個牧童剃度在對方的僧院,尼庵内焚化了這年少的尼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剃度是佛教術語,指僧侶正式出家的儀式程式,包含剃除須發與受戒兩個核心環節。該儀式源于佛陀時代,據《過去現在因果經》記載,佛陀成道後首次為五比丘剃發,标志佛教僧團制度的形成。

剃度的宗教内涵包含三重象征:

  1. 斷除塵緣:剃除頭發代表舍棄世俗身份,《釋氏要覽》記載"剃除須發,毀其形好,法服袒肩,為離飾也",象征脫離物質欲望束縛;
  2. 皈依三寶:通過受持沙彌戒或比丘戒,确立"佛、法、僧"的精神歸屬,《四分律》規定剃度需在十位僧衆見證下完成;
  3. 法脈傳承:剃度師與弟子形成法緣關系,據《百丈清規》,儀式包含傳衣缽、賜法名等程式,确立宗派傳承體系。

現代漢傳佛教剃度儀式主要依據《禅門日誦》規範,包含淨壇、請師、辭親、落發、着袈裟等十二道程式。中國佛教協會《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共住規約》明确規定,剃度需年滿18周歲并經父母同意。

網絡擴展解釋

剃度是佛教術語,指通過剃發和受戒儀式使俗家弟子正式成為僧侶的宗教行為,其核心含義和宗教意義可從以下四方面綜合闡述:

一、基本定義

剃度為佛教出家儀式的核心環節,包含「剃除須發」與「受戒超度」雙重含義。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舊唐書》記載「妄為剃度,托號出家」,表明7世紀時該儀式已制度化。

二、宗教象征

  1. 斷除煩惱:頭發象征世俗煩惱與錯誤習氣,剃發寓意斬斷塵緣
  2. 去除驕慢:削發動作消除對他人的傲慢怠慢之心
  3. 身份标識:區别于印度其他教派的外在特征()

三、曆史淵源

起源于佛陀時代,釋迦牟尼曾親手為迦葉等弟子剃發,确立出家儀軌()。唐代顧況《虎丘西寺經藏碑》記載「叔諱七覺,神龍初,八歲剃度」,顯示中國唐代已形成完整制度。

四、儀式流程

  1. 剃發:由戒師主持,象征舍棄世俗身份
  2. 授戒:授予沙彌十戒或比丘具足戒()
  3. 得度:取得法名與僧籍,完成身份轉換

該儀式至今仍保留在漢傳、南傳佛教體系中,成為僧團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需了解具體剃度儀軌細節,可查閱《剃度儀軌》等佛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辯圃便中不帶頭巾男子漢步入財政危機車屐赪頩仇怨此發彼應翠羽帳打廣法藍風湖子剛叉高居詭挂橫漢花糕揮日昏奪健舉挾私借書留真久佚眷眄卷施俊彥空口說空話靈堂六府籠照慢車冥婚魔咒那會兒胚葉楩楓樸散平風靜浪破傷風窮谷契心阙景冗瑣食玉炊桂耍花舌子水北山人術學添覔推索讬蒙脫天漏網外照無礙會五禽戲五月披裘瞎貓碰死耗子相傾獮猴騎土牛暇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