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白鷳 ”。鳥名。又稱銀雉。雄鳥的冠及下6*體純藍黑色,上體及兩翼白色,故名。《西京雜記》卷四:“ 閩 越王 獻 高帝 石蜜五斛,蜜燭二百枚,白鷴、黑鷴各一雙。”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皓鶴奪鮮,白鷳失素。” 唐 李白 《和盧侍禦通塘曲》:“青蘿嫋嫋挂煙樹,白鷴處處聚沙堤。” 明 無名氏 《霞箋記·得箋窺認》:“若得他放白鷴,開鸚鵡,劈雕籠,收絲網,再配鴛鴦。”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白鹇漢語 快速查詢。
白鹇(學名:Lophura nycthemera)是鳥綱雞形目雉科的一種中型禽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其名稱源于雄鳥通體白色羽毛與黑色細紋相間的特征,古稱“白雉”。該物種在形态、生态及文化層面具有以下特點:
1. 形态特征 成年雄性白鹇體長可達110厘米,尾羽修長呈白色,頭部裸露皮膚呈鮮紅色,背部及雙翼密布“V”形黑紋;雌鳥通體橄榄棕色,具暗褐色斑紋,體型較雄鳥小約三分之一。此描述與《中國鳥類志》中雉科分類标準吻合。
2. 栖息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以南各省,栖息于海拔200-2000米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偏好植被茂密、水源充足的山地環境。《中國動物志》記載其活動範圍與竹林、灌木叢生态系統高度關聯。
3. 文化象征 自唐代起,白鹇即被視為祥瑞之鳥,李白曾作《贈黃山胡公求白鹇》記錄馴養經曆。明清時期五品文官官服補子以白鹇為飾,象征清廉正直。現代被列為廣東省省鳥,其形象見于廣州越秀公園等地的雕塑群。
該物種于2021年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定為無危物種,但栖息地破碎化對其種群構成潛在威脅。
白鹇(學名:Lophura nycthemera)是一種具有豐富文化内涵和生物學特征的鳥類,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其詞義及相關信息:
分類與形态
白鹇屬雞形目雉科鹇屬,雄鳥體長約100-119厘米,以白色羽毛為主,背部及雙翅覆黑紋,羽冠灰藍色,尾羽長且中央純白;雌鳥體型較小(58-67厘米),全身呈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因其優雅體态被稱為“林中仙子”。
分布與習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區林地,以植物嫩葉、果實及昆蟲為食。中國境内分布有白鹇、黑鹇和藍鹇三種鹇屬鳥類。
曆史與文學
白鹇自古被視為名貴觀賞鳥,唐代李白曾以“白鹇白如雪,白雪恥容顔”贊美其純潔,并寫下“請以雙白壁,買君雙白鹇”表達珍視。
吉祥與民族象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白鹇象征榮耀、尊貴,常見于宮廷裝飾;哈尼族則視其為勇敢、自由和家庭幸福的象征。此外,白鹇于1988年被定為廣東省省鳥。
白鹇的肉在傳統中醫中入藥,性甘平,具有補氣健脾、益肺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虛勞咳嗽等症。
白鹇被列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因栖息地破壞和盜獵威脅,需加強保護。
如需進一步了解白鹇的詩詞典故或生态保護措施,可查閱廣東省情網或相關動物保護機構資料。
闇很百不一存白土别具慧眼冰縠猜忖常隨差歧插頭癡話赤黴素稠木春生綽菜櫥子帶佩雕枯疊更帝文恫疑腹心蠹宮車沽泊歸來河房橫海纛回眼監抄澆瓜之惠極峰金丹記事冊距擊寬中攔河壩兩肩荷口利出一孔吏士鸾吟鳳唱賣鄰迷蹤藝樸重溥利牽冷親穆哨軍沙吒沈颠颠審谕雙祧水正疏镂庶物天南地北鐵翼頭頂頭腕表骧騰舷門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