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陝洛的意思、陝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陝洛的解釋

陝縣 和 洛陽 的并稱。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二:“ 溫公 熙寧 元豐 間嘗往來于 陝 洛 之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陝洛”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特指陝西省關中地區與河南省洛陽地區的合稱,尤其強調兩地之間的地域聯繫與曆史淵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一、 字面釋義與地域指向

二、 核心曆史背景與典故來源 “陝洛”一詞的深層含義根植于中國早期曆史的一個重要典故——“分陝而治”:

  1. 典故出處: 據《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記載,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共同輔佐年幼的周成王。為了有效治理王畿地區,兩位重臣決定以“陝”地(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境内)為界,将王畿劃分為東西兩部分。
  2. “分陝而治”: 周公負責管理陝地以東的地區(“陝以東周公主之”),召公負責管理陝地以西的地區(“陝以西召公主之”)。這個“陝”是具體的地名(陝原/陝陌),位于後來的洛陽(東都)和鎬京/豐京(西都,在今西安附近)之間。
  3. “陝洛”的引申: 後世将“分陝而治”中的“陝”引申為關中地區(召公所治之西),将周公所治的“陝東”核心區域引申為洛陽地區。因此,“陝洛”便成為代表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和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這兩大核心區域的合稱,象征着中國古代政治中心(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及其輻射區域。

三、 曆史與文化内涵 “陝洛”一詞承載着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

  1. 政治中心象征: 長安(西安)與洛陽是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都城所在地(如西周、秦、漢、唐以長安為都;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等以洛陽為都)。“陝洛”區域長期是華夏文明的政治心髒地帶。
  2. 文明發源地: 關中平原(陝)是周、秦文明的搖籃,河洛地區(洛)是夏、商文明的重要區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3. 戰略要沖: 連接陝洛的崤函古道(函谷關、潼關一線)是古代溝通東西的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
  4. 文化交融區: 陝洛地區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區域,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重要傳播和發展中心,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早期傳播的重要區域(如洛陽白馬寺)。兩地在文化上相互影響,密不可分。
  5. 曆史事件舞台: 從西周分封、秦統一六國、楚漢相争、東漢定都、魏晉更疊、隋唐盛世到宋金對峙,無數重大曆史事件在陝洛大地上演。

“陝洛”作為一個曆史地理名詞,其核心含義是指以陝西省關中平原(西安為中心)和河南省洛陽地區(河洛地區)為核心的區域。它源于西周“分陝而治”的典故,後引申為兩大古都及其腹地的合稱。這個詞不僅标定了特定的地理範圍,更承載了該區域作為中國古代政治中心、文明發源地、戰略要沖和文化交融區的深厚曆史底蘊,是理解中國古代曆史地理格局的關鍵概念之一。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陝洛”是一個具有曆史地理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陝洛”是陝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與洛陽(河南省地級市)的并稱,指代兩地之間的區域。這一用法多見于宋代文獻,例如《嬾真子》記載司馬光(溫公)曾在熙甯、元豐年間往來于“陝洛之間”。

二、詞源與發音

三、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曆史事件或人物活動範圍,如宋代文人的行迹記載。例如:“溫公熙寧元豐間嘗往來于陝洛之間”(《嬾真子》卷二)。

四、其他說法辨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陝洛”作為成語,表示“遠離中心而孤立無援”,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或主流辭書,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建議以地理并稱為主要釋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馣薆弊帚自珍晨鐘暮鼓春酒叨在知己電子流地極東非蠹秏踱拉乏戹分至負德趕熱供奉曲狗咬狗鬼筆衡權化若偃草簡分數介圭截蒲結穴捷足先得寖多筋痿朘剝捐軀殉國矍铄翁口戲魁吾靈仗闾衖馬薰烹煎樸父乾癟起聯趨履掃望色診煽揚紹介沙塢設榻設飨守株緣木爽法熟練工人説言俟次迢遠同奬通介圖書館倭堕髻無二賈吳回吳偉相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