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船、拉車等用的繩子。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十八:“簨頭豎置偃木,形如初月,上用鞦韆索懸之。復於排前植一勁竹,上帶撁索,以控排扇。”
“撁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撁索(拼音:qiān suǒ,注音:ㄑㄧㄢ ㄙㄨㄛˇ)指拉船、拉車等用的繩子,主要用于牽引工具或交通工具。
文獻引證
該詞在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卷十八中有明确記載:“復於排前植一勁竹,上帶撁索,以控排扇。”,說明其作為牽引工具的曆史用途。
字義分解
相關詞彙對比
需注意與“緪索”(gēng suǒ)區分,後者指粗大繩索,多用于固定或攀爬(如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提及的“履緪索”),用途與“撁索”不同。
總結來看,“撁索”是古代對牽引類繩索的特定稱呼,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更多見于文獻記載。
撁索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用力拖拉,努力拉扯。形容用力拉扯以求得結果或完成某個動作。
撁的部首是手,總共有10個筆畫。
索的部首是糸,總共有6個筆畫。
撁是一個古代漢字,形聲字,讀音為"qian1"。在現代漢字中已經很少使用,可以在古籍文獻中找到它的蹤迹。
在繁體字中,撁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有些許不同。以撁為例,它的舊體寫法是「挳」,但在現代已經較少使用了。
1. 他奮力撁索着船隻,希望能夠把它拉上岸。
2. 小明用力撁索着繩子,把被困在井底的小貓救了上來。
撁動、努力撁、撁泥船
拉拖、拖曳、拽
推、放開、松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