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旂常。王侯的旗幟。 唐 陳子昂 《奉和皇帝上禮撫事述懷》:“雲陛旗常滿,天廷玉帛陳。”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 乾隆 朝名将,以 超海公 海蘭察 為冠,邊功戰略,炳矞旗常。”參見“ 旂常 ”。
(1).旂與常。旂畫交龍,常畫日月,是王侯的旗幟。語本《周禮·春官·司常》:“日月為常,交龍為旂……王建大常,諸侯建旂。” 明 張居正 《答應天巡撫孫小溪》:“先朝名臣,所以銘旂常、垂竹素者,不過奉公守法、潔己愛民而已。”
(2).借指王侯。 唐 楊炯 《群官尋楊隱居詩序》:“以不貪為寳,均珠玉以咳唾;以無事為貴,比旂常於糞土。”
“旗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旗常”由“旗”和“常”組成,是古代王侯專用的兩種旗幟:
“旗常”可借代指王侯或顯赫的功勳。例如:
在曆史文獻中,“旗常”多用于描述禮儀、軍事或政治場合,如《周禮》中的禮制規範,以及唐詩中借旗幟喻指王權。
“旗常”既是具體的禮制符號(王侯旗幟),也是抽象的權力象征(代指王侯)。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政治文化和文獻語境綜合理解。
《旗常》是一個成語,意為用旗幟、标志等來标識進行某種活動。
《旗常》由“⺾”(四點水)和“巾”組成,其總筆畫數為9畫。
《旗常》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年》:“旗常懼于君,壹羨孔甲之賢焉。”意思是常常用旗幟來表明活動的目的和意圖。
《旗常》的繁體字為「旗常」。
在古代的寫法中,旗常的巾字上有一個附加的橫撇“㇏”。
他們在集會的時候,總是以鮮豔的旗幟作為旗常,來表達團結和友誼。
旗幟、常常、标志
旗幟常常、标志常常
非旗常、非标志常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