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賖貰”。猶賒貸。《周禮·地官·司市》“以泉府同貨而斂賖” 漢 鄭玄 注:“民無貨,則賖貰而予之。”《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蒙 隂賒貰,為兵作絳衣行縢。” 夏仁虎 《舊京瑣記·宮闱》:“ 清 末, 蔣 以内府領款不易,遂中落,然承值如故,内監例錢往往賒貰。”
“賒贳”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ē shì(拼音),注音為ㄕㄜ ㄕˋ。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周禮》《三國志》等古籍,或查閱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賒贳(shē shài)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賒”和“贳”兩個字組成。
賒:部首赤,拼音chē,是指購物或貸款時不即時償還,形成借貸關系。
贳:部首貝,拼音shè,是指貸方借出或發放款項。
賒贳是指以借貸的方式進行交易,即銷售方提供商品或服務,購買方暫時不付款,而形成的借貸關系。
賒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商業交易的方式。在古代的商貿活動中,賒贳是一種常見的交易方式,尤其在商品流通不便的時候常被采用。繁體字“賒貰”也可以用來表示賒贳。
古時候,漢字“賒”在金文中的寫法是“赤”,隨着時間的變遷,逐漸演變成了現代字形。漢字“贳”在金文中的寫法是“貝”,同樣經曆了演變,成為現代字形。
1. 他經常賒贳購買商品,導緻現在負債累累。
2. 别人賒了一大筆贳款給他,他确實很幸運。
組詞:賒買、贳款、續貸
近義詞:賒購、透支、借貸
反義詞:一次性付款、償還、償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