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枯澀的意思、枯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枯澀的解釋

[be dull and heavy] 枯燥無味

文字枯澀

詳細解釋

亦作“ 枯澁 ”。 1.枯燥;呆滞。 宋 葉適 《送葉任道教授之官靜江》詩:“ 嶺南 梅花太枯澁,花豈喚人人底急。”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問疾》:“太宰,夜來去後,甚是枯澀。想是血少,多半要死。” 朱自清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這實在因為我們的心枯澀久了,變為脆弱。” 茅盾 《一個女性》七:“她呻吟了一聲,慢慢地閉上她的枯澀的眼睛。”

(2).粗糙,不潤滑。 宋 李之儀 《跋蔡君谟<荔枝帖>》:“ 君謨 自少以能書得名,至老以作字為悅。然行筆遲,肉勝骨,而此帖乃反是。疑得之倉猝間,或粉紙枯澀,運筆不勝而然。”

(3).幹燥苦澀。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二章:“茅草帶着枯澀味和塵土味,彌漫在枯草坪上。” 萬迪鶴 《沒有準備》:“他想喝口水潤潤枯澀的喉嚨,濕一濕那燒幹了的嘴。”

(4).謂文思遲鈍。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區區淚筆,枯澀黯削,不能自傳其愛。” 魯迅 《書信集·緻曹靖華》:“近來記性,竟大不如前,作文也常感枯澀,真令人氣惱。”

(5).指晦澀難懂的文題。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典禮·賓興考試》:“勿出枯澁,以阻遏少年文機。”

(6).書法術語。指勁健斷續的枯筆。 唐 戴叔倫 《懷素上人草書歌》:“忽為壯麗就枯澀,龍蛇騰盤獸屹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枯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文字、語言或表達方式枯燥生澀,缺乏流暢性和吸引力,也可形容事物幹燥無潤澤感。

二、詳細解釋

  1. 文字表達層面
    形容文章或言辭内容單調、晦澀難懂,如“文字枯澀”。常見于學術專著或缺乏文采的文本,例如:“以散文筆法寫曆史,力避學術專著中的文字枯澀”。

  2. 感官體驗層面
    描述視覺或觸覺上的幹澀感,如“兩眼枯澀”“塘底幹裂的枯澀感”。

三、使用場景

四、反義詞與近義詞

五、例句參考

  1. “沒有枯澀的淚水,離别是最幸福的告别。”
  2. “夏日的豪邁熱切,源于春的枯澀凋敝。”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詞典定義與文學用例,如需完整釋義可參考滬江詞典或查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枯澀》的含義

《枯澀》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來形容文字、言辭或食物口感等帶有口幹、澀口的感覺。同時也可以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缺乏趣味、瑣碎乏味。

拆分部首和筆畫

《枯澀》的拆分部首為木和水,其中木表示與樹木有關的事物,水表示與水有關的事物。由于漢字演變的過程中,部首的寫法容易變化,目前《枯澀》的部首可以寫作「木」。

《枯澀》的筆畫是13畫,其中「枯」的筆畫是8畫(木的4畫加上盧字的4畫),「澀」的筆畫是5畫(三點水的3畫加上拉字的2畫)。

來源及繁體字

《枯澀》的字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在古代,「澀」的古字形寫作「澀」,引申為水味不甘、口幹舌燥。通過多次演變,現代漢語将「澀」的寫法統一為「澀」。

繁體字中的「枯澀」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枯」的字形是「杼」。而「澀」的字形是「澁」或「澀」。在現代漢字的統一規範下,這些字形被廢棄,采用了現在常用的形式。

例句

1. 這種菜吃起來很枯澀,一點也不好吃。

2. 那篇文章的文字措辭枯澀難懂,讀起來讓人枯燥無味。

3. 他的幽默感和機智讓平常的話題變得不再枯澀。

組詞

1. 枯木:指幹枯的樹木。

2. 枯竭:指耗盡或極度缺乏。

3. 澀味:指飲食中帶有口幹的味道。

4. 澀口:指感覺口幹、不能流暢地說話或進食。

近義詞

1. 枯燥:指缺乏刺激或乏味。

2. 乏味:指缺乏趣味或吸引力。

3. 幹澀:指口幹或缺少水分。

反義詞

1. 新鮮:指具有新奇或獨特的特點。

2. 生動:指形象鮮明或有活力。

3. 甘甜:指味道鮮美或有甜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