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dull and heavy] 枯燥無味
文字枯澀
亦作“ 枯澁 ”。 1.枯燥;呆滞。 宋 葉適 《送葉任道教授之官靜江》詩:“ 嶺南 梅花太枯澁,花豈喚人人底急。”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問疾》:“太宰,夜來去後,甚是枯澀。想是血少,多半要死。” 朱自清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這實在因為我們的心枯澀久了,變為脆弱。” 茅盾 《一個女性》七:“她呻吟了一聲,慢慢地閉上她的枯澀的眼睛。”
(2).粗糙,不潤滑。 宋 李之儀 《跋蔡君谟<荔枝帖>》:“ 君謨 自少以能書得名,至老以作字為悅。然行筆遲,肉勝骨,而此帖乃反是。疑得之倉猝間,或粉紙枯澀,運筆不勝而然。”
(3).幹燥苦澀。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二章:“茅草帶着枯澀味和塵土味,彌漫在枯草坪上。” 萬迪鶴 《沒有準備》:“他想喝口水潤潤枯澀的喉嚨,濕一濕那燒幹了的嘴。”
(4).謂文思遲鈍。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區區淚筆,枯澀黯削,不能自傳其愛。” 魯迅 《書信集·緻曹靖華》:“近來記性,竟大不如前,作文也常感枯澀,真令人氣惱。”
(5).指晦澀難懂的文題。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典禮·賓興考試》:“勿出枯澁,以阻遏少年文機。”
(6).書法術語。指勁健斷續的枯筆。 唐 戴叔倫 《懷素上人草書歌》:“忽為壯麗就枯澀,龍蛇騰盤獸屹立。”
“枯澀”是漢語中具有雙重語義特征的形容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自然現象與藝術表達兩個維度解析。
一、自然物象層面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指出,“枯澀”本義指“草木幹枯不潤澤”,描述植物因失去水分而呈現幹癟、無生機的狀态,例如古詩詞中“枯澀的藤蔓纏繞斷牆”的描寫。
二、抽象表達層面
《漢語大詞典》延伸其語義,定義為“語言或文字枯燥呆闆,缺乏感染力”,常見于文學批評領域。魯迅在散文集《野草》中以枯澀意象暗喻精神困頓,朱自清《經典常談》評價部分典籍“行文枯澀,如嚼幹蠟”。此外,《中國書法術語辭典》收錄該詞用于描述運筆時墨色幹涸形成的滞澀效果,成為書畫鑒賞的專業術語。
權威語文工具書如漢典(zdic.net)與國學大師(guoxuedashi.net)均從字形演變、古今用例角度系統闡釋此詞,印證其作為規範漢語詞彙的地位。
“枯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文字、語言或表達方式枯燥生澀,缺乏流暢性和吸引力,也可形容事物幹燥無潤澤感。
文字表達層面
形容文章或言辭内容單調、晦澀難懂,如“文字枯澀”。常見于學術專著或缺乏文采的文本,例如:“以散文筆法寫曆史,力避學術專著中的文字枯澀”。
感官體驗層面
描述視覺或觸覺上的幹澀感,如“兩眼枯澀”“塘底幹裂的枯澀感”。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詞典定義與文學用例,如需完整釋義可參考滬江詞典或查字典。
備拟哺啜布囊其口彩號長命鎖出路麤鄙搭醮調筆覩事肺腸豐侯賦詩浮漾改窆官政桧花蜜浣衣建功立事接引巨蟹座空枵犂平龍宮鸾轸魯殿盲翁扪籥米斛南宮舍人覃平齊心戮力起樣染練熱力學人精桑黮三注緔鞋善日設官盛氣淩人師錫水塔聳壑算錯俗書天亡鐵路局貼意聽天安命痛傷頭髻外地外境枉結猬集遐年小偷小摸犀柄麈尾醯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