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跳出溪谷。 明 劉基 《拟連珠》之二七:“蓋聞拂雲之松,生于一豆之實;聳壑之魚,穿于一絲之溜。”
(2).喻出人頭地。 明 李東陽 《送董生天錫還甯都》詩:“未論聳壑遇 房相 ,且賞清談似 阿戎 。”參見“ 聳壑昂霄 ”。
“聳壑”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字面解釋
指“跳出溪谷”,形容人或事物從低處躍升至高處。例如明代劉基在《拟連珠》中寫道:“聳壑之魚,穿于一絲之溜”,用魚躍出溪谷的意象比喻突破困境。
自然景觀描述
部分資料提到該詞可形容“山勢險峻,坑壑縱橫”的地貌特征,但這一用法較少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喻指“出人頭地”
多用于形容才華出衆、成就卓越的人。例如明代李東陽在詩中提到“未論聳壑遇房相”,即以“聳壑”暗喻人才脫穎而出。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聳壑》這個詞是指山峰高聳,溝壑縱橫的景象。形容山勢險峻,地形崎岖。
《聳壑》的部首拆分為耳(耳朵)和土(土地),其中“耳”部為左邊的部首,有6劃;“土”部為右邊的部首,有3劃。整個字共有9劃。
《聳壑》這個詞在《詩經·鄭風·豐》中首次出現。意為山峰高聳,溝壑縱橫,形容大地的險峻與壯美。
繁體字為「聳壑」。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形狀和結構保持相似。在古代中文字典中,「聳壑」的寫法可能稍有差異,但整體的輪廓和部首組成仍然相同。
山勢險峻,峰巒聳壑。
1. 聳峙:指高聳峻峭的山峰或建築物。
2. 溝壑:指縱橫交錯的河谷或山谷。
3. 險峻:指地勢陡峭、難以通過。
奇峰異嶺、巍峨險峻。
平緩寬廣、平原平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