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s of the country other than where one is] 本地以外的地方
他本人在外地工作
(1).指京城以外的地方。 唐 李商隱 《為賀拔員外上李相公啟》:“不使衰羸,便辭祿仕,緻乎外地,晞以末光。”《宋史·窦俨傳》:“淫刑之興,近聞數等,蓋緣外地不守通規,或以長釘貫人手足,或以短6*刀臠人肌膚,遷延信宿,不令就死。”
(2).猶外鄉。 前蜀 韋莊 《思歸》詩:“外地見華終寂寞,異鄉聞樂更凄涼。”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外地漢語 快速查詢。
"外地"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依據權威漢語工具書釋義如下:
本地以外的地區 指說話人(或叙述主體)所處行政區域、地理範圍之外的地方。例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362頁明确定義為:"本地以外的地方"。該釋義強調空間上的相對性,需以"本地"為參照點。例如"外地遊客"指非本城市的遊客,"外地務工"指離開戶籍地工作。
非城市中心區域(方言用法) 在部分方言區(如吳語、閩語),"外地"可特指城市中心區以外的郊區或鄉村地帶。此用法見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546頁,标注為方言義項。例如上海方言中"到外地去"可能指前往市郊。
詞源與演變參考: "外"本義為"外部","地"指地域,組合成詞最早見于中古文獻,如《魏書》載"招引外地",原指邊疆或統治區外圍。現代通用義在明清白話文獻中逐漸定型,如《儒林外史》第三回"外地舉人"的用法已接近當代語義。詳見《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263頁"外"字條目的引申義分析。
(注:因詞典類内容通常無線上權威鍊接,此處按學術規範标注紙質工具書詳細信息,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出版社官網核查原文)
“外地”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與當前所在地不同的區域,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外地”指本地以外的地方,與“本地”相對,可以是其他城市、省份或國家()。例如:“他本人在外地工作”即表示其工作地點不在當前居住的本地。
範圍界定
具體範圍因語境而異:
文化與社會背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方言差異,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文學引用和地域分析。
暗僞半半路路辦治杯行鞭辟變生不測變型刬卻朝講牀欄床罩黮黭吊索疊迹兌音風篁鳳皇儀浮桑橫門猴兒崽子彗掃洄水渦劍腹饴脣監勸金貝今董狐緊缺麇驚楷素空旨藍袍劉裕龍翰買日眉黛蒙犯蒙昧主義米酒平康平民習藝所貧民窟披閱傾柯傾筐驅剽三惡趣膳府商意哨哨鐵笛推輪捧毂讬骥之蠅土偶人畏讋穩惬無裨相閥響冷冷險盭鋅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