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俗流行的書體。 唐 韓愈 《石鼓歌》:“ 羲之 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沉德潛 注:“隸書風俗通行,别于古篆,故雲俗書,無貶 右軍 意。” 清 顧炎武 《贈張力臣》詩:“削柎追 宜官 ,俗書嗤 逸少 。”
(2).品格不高的書法。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一:“ 元章 論 唐 人書,最不喜 柳 ,雲 柳 出 歐陽 ,而為怪丑惡劄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書。”
(3).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體的字。 宋 黃庭堅 《山谷題跋·辨菴字》:“今俗書‘庵’字,既於篆文無有,又菴非屋,不當從廣。”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十:“俗書不可從者,謂古無此字,近人譌用者耳。”
(4).民間流行的通俗讀物。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六:“今《百中經》前所繪小兒樹,想沿於此。乃知俗書,亦有所本。”
(5).佛門指佛教經典以外的書籍,如《老子》《莊子》等具有哲理性的書籍。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 遠 引《莊子》為連類,乃似格義之拟配外書。 安公 聽 遠 不廢俗書,則其通常令弟子廢俗書可知。”
“俗書”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在不同場景中的詳細解釋:
“俗書”的核心特點是“通俗性”與“非正統性”,其評價需結合曆史背景和具體領域。例如,書法中的“俗書”可能因時代審美變遷而意義不同,而佛學中的定義則具有明确的宗教界限。
俗書是指通俗易懂的書籍,主要是指常人易于閱讀和理解的書籍。
俗書的部首是“⺀”(丨字旁),拆分成部首和偏旁是“⺀-書”。它的總筆畫數是9畫。
《俗書》這個詞的來源不詳。在古代文獻中,沒有詳細記載它的起源。
《俗書》的繁體字為「俗書」。
在古代,「俗書」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寫作。例如,可以使用「俗籍」或者「通俗之書」等詞彙來代替。
1. 這本《俗書》内容淺顯易懂,非常適合普通讀者閱讀。
2. 他研究的範圍非常廣泛,從學術書籍到俗書,無一不涉獵。
通俗、史書、武俠小說、流行讀物、科普書、漫畫等。
讀物、書籍、著作、文獻、文學作品。
經書、典籍、經典、古籍、文化經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