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吟詩;寫詩。《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 唐 王維 《慕容承攜素馔見過》詩:“紗帽烏皮幾,閒居懶賦詩。”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生長在 北平 的書香門第,下棋,賦詩,作畫,很自然地在他的生活裡占了很多的時間。”
賦詩,指吟誦或創作詩歌的行為,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定義
賦詩即“吟詩”或“寫詩”,指通過詩歌形式表達思想情感。古代文獻如《左傳》記載“賦詩斷章”,即截取詩句表達觀點,體現斷章取義的用法。
曆史淵源與功能
西周至春秋時期,賦詩常用于外交宴會等場合,賓主通過現成詩篇的吟誦傳遞立場,如《詩經》篇章的引用。這種賦詩不強調原意,而側重借喻或暗示。例如《襄公二十八年》記載,諸侯借賦詩表明政治訴求。
文學創作特性
賦詩要求語言凝練、韻律和諧,且需通過意象傳遞深層意境。唐宋文人如王維、陸遊等常以賦詩抒情,如“閒居懶賦詩”展現文人雅趣。
現代延伸與場景
現代賦詩多指詩歌創作,可用于文學活動、社交贈答或即興抒情。例如查字典中“金秋九月,賞菊賦詩”的例句,即描繪傳統節日中的雅集場景。
總結來看,“賦詩”既是古代政治社交的獨特語言形式,也是貫穿中國曆史的文學表達方式,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
《賦詩》是指以特定的形式和結構,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思想或者描寫事物的行為。通過賦詩,人們可以創造出具有美感和韻律的文學作品。
拆分部首和筆畫《賦詩》的拆分部首是「貝」和「言」,其中「貝」表示貝殼的意思,「言」表示語言的意思。《賦詩》共有7個筆畫。
來源《賦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創作,當時人們通過賦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隨着時間的推移,《賦詩》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詞彙,被廣泛應用于詩歌創作和文學研究。
繁體字《賦詩》的繁體字為「賦詩」。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賦」字的寫法較為繁複。它的基本結構是由「貝」和「言」兩個部分組成,「貝」在上方,「言」在下方。在古代書法中,「賦」字的筆畫有時會有變動,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1. 他以優美的文采賦詩,赢得了萬人的贊賞。
2. 這首賦詩描繪了秋天的美景,讓人有一種如癡如醉的感覺。
組詞賦詩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作詩」、「吟詩」或「寫詩」。
近義詞與「賦詩」意思相近的詞彙有「創作詩歌」、「填詞」或「譜曲」。
反義詞與「賦詩」意思相反的詞彙有「不作詩」、「不寫詩」或「不創作」。
【别人正在浏覽】